古建遗址冀州古城址 位于旧城北部,自北关村西北500米处向西南方向延伸2000多米。据考证,古城建于西汉高帝年间(约公元前201年-180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时该城的修建规格为城周十二里。至北宋时,将古城扩大到二十五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千百年来,由于风化和洪水的侵袭,古城墙现已残缺,外表面起起伏伏、断断续续,给人以历史变迁的苍凉之感。现古城墙高三——五米,基底宽三十米,顶面宽四米。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竹林寺遗址 位于北关村东北300米处。据传,古时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现海市蜃楼幻景,可以隐隐看见亭台楼阁悬于空中,“初旭微霞,水云相映”,犹如仙境,被传为三个仙山之一的紫微山。明朝时冀州州守常命人将此云幻奇景绘图以传,嘉靖年间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楼幻景,在州城东北建造一座竹林寺,香火极盛,后因洪水冲击等原因而毁废。清朝末年,百姓曾自行投资,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也早已毁坏。遗址原来三面环水,南面有一狭长通道与岸连接,衡水湖蓄水后,通道没入水中,遗址成为湖中一岛。1993年北关村又在古遗址上建了一座大殿(同年,二甫村在南桥东北也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竹林寺)。古寺内铜佛像原在文化馆保藏,十年动乱时被砸毁,现只存竹林寺碑,由市文保所收藏。
扶柳城遗址 位于小寨乡扶柳村南500米。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000米。据考证,战国时期,在此曾设置扶柳邑,西汉高帝六年在此设置扶柳县,至隋朝近千年时间内此地多为县级治所所在地。隋代以后不再建治,城池逐渐荒废。1984年进行文物古迹调查时,曾出土灰陶残片、泥质红陶残片、陶瓮碎片、布纹瓦等。遗址如今已无明显痕迹,绝大部分已成为耕地。二、历史文物
1、古碑刻
冀州古碑众多,民国《冀县志》载录的古碑达107个,其中最早的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徵碑、魏冀州刺吏陈留丁绍碑(青龙三年,公元235年立)、汉献文帝南巡碑、唐文林郎冯庆墓碑等,不少为金石中罕见者,可惜多已毁废。现存重要的古碑有:
南潭记碑 原在小寨乡南尉迟村东南300米处,现由市文保所藏。此碑为青石,长1.06米,宽0.55米,厚0.1米。历城范李撰文,谭杰刻石,楷书。碑文记载明嘉靖六年洪水情况:“滹沱、滏阳交会泛滥,遂东流于此,汇而为潭。厥后,诸水频固,而此潭益深。”碑记中还载有当时的村民活动。“村人谓其中有神物居之”。此碑大部分保存完好。竹林寺碑 原在冀州镇北关村东北方向的竹林寺遗址上,现由市文保所收藏。碑长1.16米、宽0.6米、厚0.22米,只有半截可辨字迹。据旧志载,碑记为清乾隆十七年刻,其文为“冀为古郡城,内外不少名刹,东有泰宁,西有开元,南有南禅,而称为最盛者咸以此之竹林寺为首焉。”此碑为国家三级文物。三友柏碑 三友柏碑原在州城文庙内,现存于冀州中学。据康熙《冀州志》称“柏偏于殿之右旁,一身三干,苍古异常,未考植于何代,知州陈素以三友命名,有文勒石,镌文浅,日久莫辨。”顺治十二年(1655年)冀州州守陈嘉会作《三友柏记》云:“侯欲惠柏之祥乎?柏之种植未考何代。昔侯淡仙陈公心异是木,勒石以记颜曰:‘三友柏’。并称之为‘柏瑞’”。此柏毁于兵火,但“三友柏”碑今仍存,阳面刻有“三友柏”三个行书大字,阴面刻有《三友柏碑记》楷书碑文,碑文清晰,碑高七尺二寸,宽二尺七寸,厚七寸四分。宋迈伦神道碑 位于漳淮乡赵庄村西20米处。为青石碑,1916年立,碑高1.8米,宽0.65米,厚0.23米,候战峰撰文。宋迈伦系二十世纪初的武术家,碑文记载他的武术生涯。宋迈伦曾在皇家神机营比武,未遇敌手,“不及三合皆胜於他人”,被授“五品顶戴花翎”,江湖上人称“神拳宋老迈”,名声远扬。该碑现埋于地下,保存完好,由赵庄武术队保护。另外,在我市市直单位和农村中还散落着许多碑刻,尚未集中保护,已在文保部门登记的还有:“重修冀州城碑”、“胡夫子碑”、“绞龙碑”、“李谐音英碑”、“史振邦碑”、“山程碑”、“修玉皇庙碑”、“韩德成碑”、“孙恒文碑”、“赵宗周碑”、“朱氏迁民碑”、“南贾王氏迁民碑”、“识石碑”共13块,仍有一些石碑未被文保部门登记。
2、古塔
震雹塔 位于门庄乡西堤北村东50米处。为元代建筑,全塔以青石砌成,塔高8米,底层直径2米。分四层,上层阳面有佛像,阴面有塔文。塔基平面呈正方形,塔身为六棱体。塔顶1.5米,呈葫芦形。此塔自下而上分别有浮雕龙首、宝瓶、佛像,阴刻碑文“震雹塔”三个大字尚可看清,其它较小的字体因风化严重,多不可辨。整个石塔雕刻精细,建造别致,是全衡水市仅有的一座石搭。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天塔 唐贞观年间修建的一座青石小塔,高2.2米,上半截七级,顶端正面在一块长方形石面上刻有“摩天塔”三个字,背面刻有“唐贞观”三字。下半截一面刻一仕女(与云南石窟中仙女图相似),另一面刻有“开元十七年补修”字样。此塔原存孔庙中,“文化大革命”中毁坏。
3、古石雕
大石磨 相传为汉代水磨,两扇,每扇厚43厘米,直径164厘米,磨眼直径23厘米。相传袁绍坐冀州的时候,冀州城内有一个叫李三娘的仙女,每逢双日在城外海子里用此水磨磨面,逢单日趁着夜色骑着神牛给老百姓送面粉。石磨原在北关竹林寺,现于兵法城保存。
石井栏 原位于冀州镇刘家埝村东300米。经考证,此石刻为唐代开元年间造的井口,该刻石外呈正方形,内呈圆形,两面空白,两面有字,刻字右起竖写,每面有字30行,每行满格14字,共约720字,除标题、镌刻年代外,由序言、诗颂、井主和施主姓名几部分组成。该石似为义井井口,义井颂碑文为楷书阴刻。现石刻已移至二甫竹林寺内,保存较完好,为国家三级文物。释迦牟尼像㈠ 原位于漳淮乡里阁村东北200米,现移至市文保所保存。佛像高87厘米、宽29厘米,为结跏跌坐圆雕汉白玉佛像,连须弥座,佛头与佛身分开,右臂断,手缺,佛体磕伤多处,现为国家三级文物。
释迦牟尼像㈡ 位于漳淮乡北冯关村东100米,为明代青石雕像,高230厘米、宽81厘米、厚42厘米。石像为坐式,两手扶膝,左手心向上。94年佛头丢失。
边仙姑石像 位于旧城文化馆原址院内。为明代石雕,头部断裂并有磕伤。石像高175厘米、宽48厘米、厚45厘米,面部端庄,神态和善,头留有长发,胸部露铠甲,稳坐,两手置于膝部,右手紧握宝剑,左手手心向上,食指指向下方,右脚踩龟、龙。造型逼真,立体感强。
如来佛像 位于小寨乡扶柳城村小学校内。为明代青石雕像,高270厘米、宽80厘米、厚40厘米,呈坐式,两手扶膝,佛头已丢失,佛身有磕伤。
关公神像 位于旧城文化馆原址院内。明代青石雕像,高148厘米、宽80厘米、厚42厘米。石像为坐式,头戴官帽,微闭双目,留有胡须,身穿龙袍,两臂为左龙右虎图案,胸部露铠甲和护心镜,两手扶膝,底座铭文为“大明嘉靖二十年”,石像基本完好,头部已断。
另外,在我市农村仍散落有多个古石雕,未被文保部门登记。
4、馆藏文物
冀州市文保所委托衡水地区文物保管所代管的文物有:国家二级文物4件,均为汉代文物。国家三级文物9件,其中汉代文物2件、唐代文物1件、金代文物3件、明代文物1件,尚未确定年代的文物2件。
冀州市文保所现藏文物有:汉代文物239件(片)、金代文物1件、尚未确定年代的文物5件,其中最珍贵的是汉代金缕(或银缕)玉衣片。
旅游局受文保所委托也保藏有许多文物,有自仰韶、半坡文化以后历代遗存文物,数量较多(由于未经文物专家鉴定,文物具体年代尚未确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