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堤景区位于安龙县县城。清朝中叶以来,到招堤上赏荷,去陂塘海子泛舟,就已经成为游览安龙的一大乐事。安龙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十里招堤景区包含众多古迹,核心景点包括招堤、半山亭等清代古迹,以及十八先生墓、御校场等南明遗址。其中,招堤和明十八先生墓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招堤位于县城东北面。这里原是一片水乡泽国,水面延绵10余里,俗称陂塘海子。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广东番禺人招国遴被委任安笼镇游击。他到任之时,正值雨季,亲眼目睹了陂塘水患,决心进行根治,造福于民,并捐出俸银2000两,亲率士兵、工匠开山伐石,挖土抬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海子中筑起一道长80余丈、宽8尺的石堤,解决了水患。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此堤取名为“招公堤”,简称“招堤”。此后,历届地方官均以维修养护招堤为已任,或植柳栽桃,或修亭建阁,使招堤逐渐成为一处风景绝佳的旅游之地。 清道光年间,兴义知府张瑛(即内阁大学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父亲)将招堤加高5尺,在海子中遍植荷花,在金星山上修建“半山亭”、“省耕亭”和“挹秀亭”,十里荷花的景观也因此形成。 招堤的风光,历代多有吟咏。著名的诗章为张之洞《半山亭记》。道光28年盛夏,半山亭竣工,知府张瑛设席在这里宴请士绅,席中有人提议赋诗文以记其盛。11岁的张之洞呈上洋洋700余字的《半山亭记》,比喻博富,文藻华丽,写尽了招堤四时风光,颂读之下,四座惊叹,将他与初唐诗人王勃写的《腾王阁序》相互比拟,称为神童,传为千古佳话。 2、南明遗址位于安龙县城新安镇。明亡以后,明朝的部分爱国将领和地方官吏,纷纷拥立明朝的藩王建立政权,以作为抗清的号召。1644年10月14日,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即帝位,建立“永历”政权。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迁至安龙,在此建立陪都。明十八先生墓因为埋葬南明永历小王朝东阁大学士吴贞毓等18位大臣和内官而得名。永历帝调集南方明军并联合大西军农民义军抗清,孙可望“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欲自立称帝,朝臣吴贞毓等奉永历命欲召李定国护驾。事泄之后,孙以“盗宝矫诏、欺群害良”拟罪,赐吴贞毓自缢并斩吴以下17朝臣,此即为南明史上著名的“十八先生之狱”。吴贞毓等18人殉难后,其家属及安龙百姓将他们合葬于城内西北隅的天榜山下。李定国率军至安龙护驾,建十八先生祠堂,永历帝亲题墓碑。清康熙年间在墓后树林;道光二十九年(1879)兴义府(今安龙)知府张瑛建多节亭、虚舟;民国五年(1916)南笼县(今安龙)知事洪寅于墓前建石牌坊;光绪九年(1883)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先后两次凿刻摩岩。198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十八先生墓,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南明行宫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主体建筑物6栋,分为正殿,左、右朝房,钟、鼓楼,门楼等,共有两块庭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