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办学堂 敢为人先
贵州大学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贵州大学堂”。让时光停留在公元1902年,亦即清光绪二十八年。贵州巡抚邓华熙在奏章中正式奏请设立贵州大学堂,拟以贵山书院(创办于1735年)为校址(今贵阳省府路贵山饭店左对面),筹款修葺,扩充学舍,并拟定办学章程。此时正值清政府举办新政,于是邓华熙的奏请很快就被获准。同年八月,“贵州大学堂”正式成立。邓华熙任命候补道尹嘉诏为监督,聘请周恭寿、廖杭等为教习。
1904年署贵州巡抚,原贵州大学堂总理曹鸿勋开始对贵州大学堂实行整顿,将名称规范地改为贵州“高等学堂”。1905年(光绪31年)前后,分两批派出20名学生赴日留学,由学堂教习(教师)周恭寿带队。这批赴日留学生中的尹笃生、周步瑛、王佩芬等人回国后积极推进新学,并在学堂任教,成为了贵州大学早期办学的骨干力量。同年11月,贵州高等学堂改名为“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1906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岑春萁将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再次“整顿”,改为“贵州师范学堂(简易科)”。
1909年,贵州师范学堂(简易科)改办为“贵州官立矿业中学堂”,1912年5月,矿业中学堂被迫停办。未毕业的学生和教学设备等全部转入贵州省立农林学校。1916年,该校改名为贵州省立贵阳甲种农业学校,1927年奉令停办,并入1928年3月设立的省立贵州大学。
重获新生 玉汝于成
1926年6月,周西成主持黔政,任命贵州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周恭寿为省教育厅厅长。周恭寿建议尽快设立贵州大学。省立二中(今贵阳一中)、法政专门学校和贵阳甲种农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和部分生源,为贵州大学的设立提供了比较好的办学条件。
周西成接受周恭寿的建议,决定将贵州公立法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
政专门学校、省立第二中学、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停办,以省立二中为校址,于1928年3月成立贵州大学,周恭寿兼任校长。设经济、医学、土木工程、矿业专科和文、理两个预科。正当贵州大学处于良好发展态势时,黔省政局发生剧变。1929年5月,周西成在军阀混战中战死,省城秩序顿时大乱,周恭寿去校长职,学生纷纷回家,贵州大学于1931年1月被迫停办,其校址用于开办贵州省立贵阳高级中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区的9所高等学校和12所军事院校相继迁入贵州。大量学校内迁和大批知识分子流入贵州,使贵州群英荟萃,人才鼎盛,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达数百人,为贵州设立一所综合大学准备了师资条件。
1939年冬,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上,提出了“设立贵州大学”以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建议。1940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审议,行政院通过,决定先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选定贵筑县花溪镇为院址(今贵大南校区)。农工学院农科设农林、农业化学、农业经济3系,工科设土木、矿冶、机电3系,并附设1先修班。10月,教育部聘任的院长李书田到校任职。12月20日,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开学上课。学院将这一天定为成立纪念日。
国立贵大 吾校荣光
1942年5月,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归并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于农工学院外增设文理、法商两学院。文理学院设中国语文、外国语文、历史社会、数理和化学5系;法商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2系。同年5月22日,行政院任命张廷休为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学校制定了“坚毅笃实”四字校训。至1948年6月,全校4个学院,16个系、1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在国立贵州大学成立之前,不得不提一所学校——大夏大学。其本为上海著名私立大学。抗日战争开始,迁往贵阳,并在花溪买下2000多亩田地作为校址。一部分就在现今的贵大花溪北校区(北校区子弟学校后有一条路以大夏路命名 以纪念之)。新中国建立后与私立光华大学组建华东师范大学 。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处于大后方的贵州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办学服务后方人民,并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救国。特别是贵大热血男儿踊跃参加中国远征军、开赴抗日最前线,更表现出贵大青年深深的爱国情怀。
内战时期,以贵州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史健(中共地下党,高原社负责人,安徽省滁州市人)为代表进步青年团结广大师生积极开展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先后组织起“高原社”“民主社会革命社”等民主团体和举行数次反暴力反压迫的示威游行,其中以1949年3月间反饥饿运动最为声势浩大。
1949年11月25日,贵阳军管会正式接管国立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在民国时期的阶段结束,贵州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