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索岭的古驿道

家乡区县: 安顺市西秀区

    三国时,诸葛亮曾率兵在云贵高原一带征战。《关岭县志》中记载,因为诸葛亮率兵劈山开岭为关,开辟了翻越安顺关岭的西南驿道,又命关羽之子关索留守,所以当地人就把这座高大险峻的山脉称之为关索岭,现称“关岭”。
如今,在关岭县灞陵河峡谷东岸还有一个叫晒甲山的地方,传说是诸葛亮部下晒甲晾盔之地。山上一赭红悬崖耸入云霄,在红崖一侧的一段略凹入的岩面上,岩壁上那非镌非刻、非阴非阳的数十个的大小不等的方形图案形如古文遗迹,红迹斑斑令人感到神秘莫测,在这段岩壁上顶,有伸出长约30厘米至60厘米,厚约30厘米的岩石层面断头,像屋檐一样挡住山水对其的冲刷。这就是红崖碑,亦称红崖天书。而在学术界,学者们对其起源众说纷纭。
红崖碑产生于何时,为何种文字?至今尚无定论。
红崖天书的众多释说中,有两种主流说法:
   一、“古夜郎文字说”,这一说法认为该“天书”和云贵高原的古夜郎文化有关。夜郎国被灭后,人们几乎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来考证它的原始区域,不过有发掘的零星资料说明夜郎国的中心地可能在安顺、六盘水的接壤地带。
  二、“殷商时期的纪功碑”,有古诗中写道:“是孰红岩字问奇,为殷为汉尚猜疑”认为从某些资料来猜测,它应该是殷商时期殷高宗伐鬼方的记功碑。
将第二种说法同我们的文章联系起来,即如果说红崖碑确系殷高宗伐鬼方的记功碑,那么,滇黔古道的缘起甚至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古代中原过贵州进入云南所必经的滇黔古道有证的历史现可以追溯到汉代,如安顺平坝的汉墓,安顺市宁谷镇方圆数千米的汉墓址、窑址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西南边陲万里行的记录中,1638年至安顺地区的滇黔古道上不仅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笔端下的赞誉文字。
   安顺的关岭县城是一个典型的山城,城内的道路顺着山势而高起低伏。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驿道在县城的东面。这是一条现实中仍在使用的古路,全长约5公里的路面上古旧的圆形石头在下雨的日子里仍然散发着美丽的光泽。灞陵河峡谷那边的群众如果要到关岭县城去,这条古道也仍旧是必经之路。从历史到今天,这条古道依旧承载着山里人对生活的无限憧憬。
沿古驿道上山,在仔细找寻下会看到一座破旧的古庙。但这就是被清康熙皇帝誉为“滇黔锁钥”的关帝庙。如今,曾经书写着“滇黔锁钥”这四个大字的御书楼已经坍塌,只留下了残破的石柱和石头地面连接古庙的前后部分。
   御书楼的下面有一个圆形的城门洞,而古驿楼就从此间穿过。设想两道洞门一开一关之际,去镇远,往兴义的商旅马帮必然或阻于天堑,或通达幸福之地。
关岭与贞丰的界河是北盘江。流经关岭境内的河段称为花江。现在,沿花江大峡谷的公路从关岭县城可至贞丰。而同样,沿古驿道穿行花江大峡谷,翻过大山也就为黔西南州贞丰的地界了。
另外还可提及的是在关岭县城西面7公里处,距滇黔公路不远的山腰上现还有一处顶营土司城垣。据《永宁州志》记载,顶营土司原为顶营寨,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罗录选充顶营寨长;洪武十九年(1386年)颁印授顶营长官司,隶安顺州,顶营土司的设置已有600余年历史。据说东门上刻有“迎恩门”三字的石匾置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那么顶营土司城垣也有300多年历史。它是贵州古永宁州“三司六马”城城垣中的唯一存在和见证。
   顶营土司城垣现存东门西门各一座,用巨石砌成的寨墙长约千米,随山势盘旋蜿蜒,沿一条石块铺成的土司古道进寨。寨内,栉比鳞次的民居、圆门、吊脚楼、雕花门窗等,安静而厚重地散发着古堡要寨的浓郁风情。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xian121123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398154852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5398154852/profile?topnav=1&wvr=6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94861292.html

墨瞳(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