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索岭的由来

家乡区县: 安顺市西秀区

    在滇东北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叫做关索岭,属于乌蒙山系的南延部分,它将昆明市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与曲靖市的马龙县东西切开,透过历史的缝隙,可以看见诸多的沉淀,可以看见2400年前的战国楚将庄蹻由此入滇在滇池湖畔建立古滇国的艰辛与豪迈,可以看见秦汉时期修建的五尺道盘旋于关索岭上的遗迹被时间渐渐吞噬的苍凉与无奈,可以看见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的雄才大略与高屋建瓴,可以看见《三国演义》中许多不曾细述的故事与传说。
   据《地名大词典》159页记载:“武侯平蛮,会盟与此,史称亮盟南人于木密。上有武侯祠及关索祠”。关索其人,不见于正史,整个通行本《三国演义》共有9处提到他,其中第87回5处,88回3处,89回一处,其后再也见不到关索之名,但在宋代关索已广为人知,如《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杨雄,绰号为“病关索”。民间多有传说关索是关羽的第三个儿子,他自荆州失陷,逃难在鲍家庄养病,伤势痊愈之后入蜀,正赶上丞相诸葛亮南征,被拜为前部先锋,一同南征到此,镇守在关索岭,屡立战功。
    明《嘉靖寻甸府志》记载的“关索庙,去府六十里”,正好是在离县城30公里的关索岭,还记载了重修英烈侯庙一事,英烈侯即指关索;清康熙《寻甸府志》记载了云贵总督蒋陈锡撰文“重建武侯祠碑记”一事,让历史不至于因时间的推移而销声匿迹。清代乾隆年间昆明书画名家钱南园曾为寻甸境内的名胜古迹关索岭祠、庙、会盟碑和钟灵山寺以及盘龙寺题写对联,至今成为寻甸珍贵的墨宝,内容已收入《爨乡胜迹联萃》。钱南园题武侯祠的两幅对联写得言简意赅,大气磅礴,写出了诸葛亮以非常手段平定蜀川和一统中国的豪情壮志,其一:“雄心吞四海,豪气冠九州”;其二:“铁肩担道义,辣手平蜀川”。他题会盟碑联则更是情景交融,精妙绝伦,令人自叹弗如。“关于索侯显圣,摆旌旗七十二峰现在,岭自汉相会盟,休干戈三十六鼓犹存”,联首巧妙地嵌入“关”、“岭”二字,乃关索岭之简称,索侯、汉相当然指的是关索与诸葛亮,即会盟的两位主要角色,后面写的是实景,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会盟的历史意义“休干戈”。钱南园题写对联不仅是寻甸历史上的佳话,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关索岭这段历史的印证。
   关索岭即因关索而得名,祖祖辈辈生活在红土高原上的滇东北人常常引以自豪,可惜,岭上的武侯会盟碑、武侯祠、英烈侯庙以及两块重修祠庙的记事碑至今已荡然无存。武侯祠和英烈侯庙的遗址在高原的冷风吹拂下显得更加沉寂;几块石碑,据说是1958年兴修水利时用于支砌涵洞,令人痛心疾首。留下的是荒烟漫草的古道,是古道上依稀可辨的马蹄印,是烽火台的断垣残壁和断垣残壁下偶尔可以捡到的锈迹斑斑的兵器残片。
   站在关索岭上向东眺望,那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山峰已经超出了昆明的辖区,像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旌旗排列在一起;在“旌旗”与关岭之间一片开阔地上隆起的几十个小山丘,像一筒筒战鼓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当年往来于京城与彩云之南的文人墨客把这种旌旗飘飘,战鼓雷鸣的壮丽景观称之为“七十二面吊吊旗”、“三十六筒花边鼓”;而今,旌旗凝固,定格了历史的烟云;战鼓未息,敲响了发展的强音。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xian121123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398154852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5398154852/profile?topnav=1&wvr=6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94861292.html

墨瞳(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