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县古迹遗址

家乡区县: 邢台市任县

【任县仰韶文化遗址】文化遗址名。位于任城镇东兴路南侧,占地60余亩,出土大量仰韶文化红陶片、几何花纹、灰坑、兽骨和龙山文化灰陶片、蛋壳陶。1988年,经省考古研究所试掘,确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任县旧周龙山文化遗址】文化遗址名。位于任县旧周村西500米处,占地近百亩。1978年,邢台地区文物普查组在此发现大量灰陶片,内有龙山文化陶,被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任县张霍宋庙遗址】文化遗址名。位于任县张霍村刘增奎家门前。1956年春,经省文物考古队发掘,出土汉白玉石像4座,黑色瓷罐、碗各1只。1981年被确认为宋庙遗址。系省文保单位。

 【任县张霍遗址】古遗址。在任县张霍村村民刘曾奎、刘可妮家院内地下。遗址面积约28平方米,1957年在地下两米深处,出土石人、瓷器、陶罐等宋代遗物。在出土遗物的下面还有一完整建筑物。系省重点文保单位。

【任县沙岗遗址】古遗址。位于任县城东北隅250米处。1987年调查发现。遗址地处沙岗之上,南、北两面为古河道。遗址南北150米,东西2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深0.3 至0.4米,厚1.7至2米。局部被破坏。从出土遗物的特征来看,该遗址下层属仰韶文化后岗类型,上层属龙山文化。

【洪教寺】古遗址。原名蒲陀院,唐朝改为勤息院。在任县冯村西南。始建于汉代,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更名洪教院。明代称洪教寺。解放初期拆除。现尚留一石幢底座。寺内有壁画《张仙送子》,高1.5丈,长3.5丈。系任县境内最古之寺。1940年,杨固屯村张法元临摹其壁画《张仙送子》,今有木刻保存。

 【清凉寺】古遗址。在任县前、后台南两村之间。建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唐武则天和明朝正统、成化、正德、嘉靖年间俱重修。清康熙初年碑文记载:清凉寺方圆18亩,房200间,住僧300余人,古树500余株。清末,僧去寺空。民国初期,改为台南小学。1963年被大水冲毁。

 【天台寺】古遗址。位于任县双蓬头村村东,因寒山、拾得曾在浙江天台寺修行,家乡后人建造了天台寺,寺内专设“和合殿”供奉寒山、拾得供人们瞻仰。此寺数度被毁,又多次重建。2003年在原址上重建天台寺时,出土了乾隆四十六年重修天台寺残碑一块,碑文由翰林院编修麒薰沐撰写,充分证明了寒山、拾得的籍贯所在。

【广祐王庙】古遗址。在任县城内。元至大元元年邑宰刘文礼重建。师德华记略云东汉范史所载:名臣崔公子玉者,天钟贞干,性秉明达,出宰邑士,除长子之狐而邪惑熄。戮光山之虎而虐孽消。德誉洋溢,洽于环区,闾闫细小之氓,莫不知之。既没郡邑,慕而象之。号曰崔府君,有宋靖康之祀,金人陷汴,以徽钦归北时,康王提兵,追救至邯郸之野,群臣父老,遮道而谏,恢复中土,王意未决,俄有特蜡丸,血书至云即真,早救父母,王感泣还军,而南府君以神马助王乘之。既王即皇帝位,诏封府君为嘉应侯,使郡邑庙之。金大定中,祀五岳以衡岳属宋,诏以侯权之。逮我皇元奄有天下,列圣相承累诏,前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载在祀典者,有司岁时祀之。至元末,追封为灵惠齐圣广祐王,宝书付磁庙,盖奉神治民之急务也。任之为邑,春秋晋封羽颉地,土肥物穰,俗美风淳,隶属顺德。邑北有祠,经岁绵邈,頽替不支,过者荒凉,瞻者惨怛。至大改元秋,逐鸠金帛,遴材梓,命二度费,已成胜事,耆长趋风,吏属赞佽,至大已酉,秋九月肇建正殿,神明威一新之。十月落成,越二日,率郡人,大祭告厥成功礼也,祀之日,莫不欣仰佥,曰:非宰之用心其孰能乎。是岁春旱,一祷而雨,夏,邻邑螟蝗,不入任境,秋旱又祷而雨。黎庶骇然,曰:任之虔敬事神,其感应也,如此,余寓是有年稔,知其里风乡俗,邑人士求记于予因此其始末而纪之。 按范史崔瑷,字子玉,两辟公府,后举茂材,为汲令迁济北相,并无除狐戮虎之事,叙康王事亦多不合,因元以前碑完整无缺者止此,故节而录之。

【八角庵】古遗址。位于今任县安上村。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微服私访,行至此地见土地丰饶、百姓安泰,遂下旨修建了庵寺。庵内存有1993年出土的唐“三官像”,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薄村双塔】古遗址。位于任县县城东北15公里处,今邢湾镇薄村。古有双塔,建于元代,清《任县志》称其为无崇帝师北而建。两塔分别毁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和1963年洪水。另有传说:一说释迦圆寂于此,立塔以志;又说有古代帝王之女(俗说皇姑)游大陆泽玩赏荷花未归而卒,其父悲伤,建此塔以示怀念。

【游雅墓】古墓葬。北魏时期所建。明隆庆《任县志》称其在县东北一里。出土有南北朝文物汉五铢钱。现存一墓,封土高20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1983年被定为县文保单位。2008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公布为省文保单位。2009年,公布为国家文保单位。

 【张侯墓】古墓葬。位于任县东固城村北约1000米处。封土高约7米,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0米,呈马鞍状。为西汉时张侯毛泽的墓地,当地百姓称之为“神堂疙瘩”。 【陆机墓】古墓葬。位于任县固城乡。陆机为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现存我国最早的书法作品《平复贴》即为陆机所书。文革时期陆机墓被平毁。

【皇姑坟】古墓葬。在任县城北7.5公里处,今十里亭村西。为元镇守衢州路保甲万户府达鲁花赤索罗女阿母墓,俗称皇姑坟。“文革”中被挖掘。

【重修白佛寺碑】古碑。现存于任县旧周供销社院内。立于明嘉靖年间,碑上刻有二龙盘首,龙首向下,碑额篆刻“重修白佛寺”,由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副都御使太原乔宇撰文,谏议大夫沙河朱裳篆额。现碑身断为三截。

 【赵含章墓誌表】古碑。即巡按(赵文炳)碑。位于任县后大宋村,现大宋乡中学操场北墙下。立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碑首二龙戏珠,碑额篆刻“肃而敕命”,碑面阴刻楷书11行,每行35字,共约350字。青石质,碑高3米,宽0.88米,现碑身腰断三截。1986年春节修建碑楼,垒在碑楼里(此碑原有三块,均垒在碑楼内)。另有任县知县罗文宝撰写《陕西道监察御史含章赵公表》,青石碑,高2.2米,宽0.88米,碑面阴刻楷书23行,每行59字,共约1300字。此碑1980年定为县文保单位。

【李伦碑】墓志铭碑。又名陇西李伦墓志铭。1990年出土于任县新市村西北,距唐祖陵东南三里处。为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碑刻。该铭文题为“唐故陇西李府君铭志文并序”,铭文刻于三十八厘米见方的大青石上,行楷十八行,计398字。铭文前序后颂,中记墓主李伦生平及其次子仲和“匍匐徒跣”,依祖训“愿袝祖考,厝合先骨致于旧城”,即将其父遗骨从陇西运回,附葬河北昭庆“唐陵东南三华里”处李氏祖茔的经过。铭石四则各刻三位执笏而立的供养人。该碑现存于隆尧文物保管所,历经一千余年一字无损。(照片) 原文: 奥以天者瑞者,应四时而自至;地者信也,感万物而生焉。寒暑变移,八节时候而争催。命有修短,限到往而无回。天之尚傾,地之仍缺,世尊尚入涅槃,泡幻之躬岂免落也。公承唐王之胤,建初皇帝之宗,逦迤相承,(未完)

 【龙华寺造像碑】古碑。原在任县杨固村。据民国四年版本《任县志》:“高庙(龙华寺)在县城东北杨固村,有唐碑,武后时立,额刻佛像十一,侍立像二。其碑文这柏人韩秉忠撰并书。笔法遒劲,文亦具唐时风范。经历岁久,不无剥蚀。明万历中有伧父者臆断而重刻之,字既毁坏,文亦不可句读矣。”造像碑现存于隆尧文物保管所,是研究武则天执政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宋文成鸣冤碑】古碑。位于任县县城城东7.5公里处,齐村村村西北。此碑是齐村宋文成于清朝光绪廿五年(1900年)所立。他一生家贫如洗,终身孤单,为诉说一生艰苦,痛恨万恶的旧社会,省吃俭用积钱立碑。此碑对我们学习历史、认识旧社会很有意义。

【革命先烈纪念碑】位于任县刘屯村西口。此碑是1947年,任县民主政府为纪念在冀南暴动中牺牲的刘文连等11名革命先烈而立。通高2.2米,宽0.67米,厚0.275米。碑首方形,浮雕二龙戏珠。碑额阴刻楷书“革命前驱”,碑阳阴刻楷书17行,每行47字。共499字。常子敬撰文。

【革命殉国烈士纪念碑】位于任县前台南小学南侧。通高1.78米,宽0.76米,厚0.23米。碑座长方形。方首抹角,碑额阴刻楷书“建国先驱”,碑阳右上角阴刻楷书“革命殉国烈士纪念碑”,中间阴刻楷书“还我河山”。1945年9月18日,任县人民政府为庆祝抗战胜利,慰籍抗日救国烈士的英灵,而立此碑。

【郭屯烈士碑】在任县郭屯村东口,碑因村而得名。1946年,任县民主政府为纪念在冀南暴动中牺牲的60名烈士而立。碑通高2.30米,宽0.66米,厚0.275米,碑座长方形。碑首方形,浮雕二龙戏珠,碑额阴刻楷书“革命先驱”,碑阳阴刻楷书7行,每行35字,共187字,保存完好。碑刻有60名烈士英名。

【娘娘洼】古遗址。又圣水灵波。据民国四年版本《任县志》:任县八景之一:“圣水灵波,在县城西北15里许,以玄君主其祀。庙前有数泉涌出,清洌异常,绕垣外流而为河(圣水河,又名白马河)。古树干霄,影澈水底。遇旱,有祷辄应。”河流两旁农田星罗棋布,盛产稻谷、莲藕,稻米粘而甜,藕脆而香,到口即化,清朝时曾一度被征为贡品。

 【灵井】古遗址。又名游雅井。位于在文庙前玉石桥东。相传魏太傅游雅凿众泉皆卤,此泉独甘。遇午酉岁则更溢。现已不复存在。

 【任县古八景】任县古八景名。位于任县大陆泽之内。民国四年旧志有记,但不知始于何时。八景为:流水环漪、宫墙灵井、蔡桥晓月、彰台晚照、东湖胜览、圣水灵波、西刘烟柳、双塔钟声。后因历史变迁、地质变化等原因,现古八景已不复存在。

【流水环漪】任县古八景名。古蔡河水自西南向东北环流城墙外,其一支流入城内向东北一曲而去。碧浪回澜,云天一色,清波触石,弦诵同声,纵苇临流,大有泉石。有诗为证:“潆洄百折自西来,环绕宫墙毓异材。清印东林全阁月,鱼龙影动起春雷。”

【宫墙灵井】任县古八景名。井在文庙前玉石桥东。相传魏太傅雅凿众泉皆浊,此泉独甘。遇午酉岁则更溢,故书多发于是年,人杰地灵,洵乎不爽。有诗为证:“泮池东井聚星文,天辟灵泉迥不群。夜半辘轳闻汲绠,蛰龙惊起欲凌云。”

 【蔡桥晓月】任县古八景名。桥在任县县城北15里许古蔡河渡,今桥头村。有证为证:“天光水影月相同,影在烟波光在空。水月环桥为一色,舟人棹入画图中。”

【彰台晚照】任县古八景名。位于任县城东南2.5公里,现彰台村。宋代(960至1126年)该村有台高3丈,占地0.6亩,草木蓊郁,樵牧往来,每日落时则返照映台,如带曙色,故名“晚照台”。后废于百泉水涨。有诗为证:“落霞淡荡野云寒,徒倚平台向晚看。深树红光犹隐隐,何须秉烛共追欢。”

【东湖胜览】任县古八景名。位于任县城东北15公里处。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7公里。有诗为证:“光摇银汉落东洲,泛泛随波不系舟。沙白渚清鸥未起,荻芦深处见垂钩。”

 【圣水灵波】任县古八景名。位于任县城西北7.5公里处。以玄君主其祀,庙前有数泉涌出,清洌异常,环绕垣外流而为河,古树干霄,影彻水底,遇旱有祷辄应。有诗为证:“甘泉如沸水源深,古木千霄覆积阴。耿雨不须呼蜥蜴,神功自可配桑林。”

【西刘烟柳】任县古八景名。在任县城西2.5公里处。昔盛时浓荫五里,行之称之为西柳长廊。有诗为证:“芒芒飞絮满云天,一路浓阴醉碧烟。莫遣狂飙采野岸,恐教柳浪逐鸣蝉。”

【双塔钟声】任县古八景名。双塔即薄村台,位于县城北三十里许,建于元朝,上有古钟,名字叫天簌,清夜叩之,顿觉云影天际皆鲧吼声。有诗为证:七级口口口口口,上方诸晶悟无生。几回响彻云霄外,疑是钧天口口口。(注:口口即其中文字残缺,无法辩认。)

聆听(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