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洞南郊摩崖基本简介

家乡区县: 安顺市西秀区

 华严洞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南郊,距安顺市火车站仅2公里。据《安顺府志》载:“城南华严洞山名读书山。洞极深邃,非秉烛不能游。惟洞口宽敞,夏凉冬暖,游人常寄兴焉。前辈讲学楼中颇称名胜。

    安顺华严洞山由于树木青翠,浓荫蔽日,原名叫紫峰山。清乾隆贵州学政洪亮吉来游时,并赋诗一首曰‘万峰深处掩禅关,百顷平田水一湾。我借薄游来劝学,芳名应肇读书山’。”于是将山改名“读书山”。

 华严洞为安顺名胜,每年端阳,城中游人多于此处游洞、登山。民国期间,安顺富商帅灿章还建别墅于此,用以休闲和接待客商,别墅取名“憩园”,可望文而生义。抗战期间,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师部借驻“憩园”,爱国将领200师师长戴安澜就是从这里组建成远征军挥师缅甸、为国捐躯的。

    安顺地处黔中腹地,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战略地位重要,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商业之盛,甲于全省”。近代,是贵州中西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安顺是古代黔中文化的发祥地,位于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

    华严洞位于安顺南门外读书山,山下有一天然溶洞。穿过黑暗狭窄的洞口,是一个高约40米、面积约数千平方米的大型洞厅,交通便利地形隐蔽,是一处理想的藏宝之地。1938年11月全部八十箱文物存入溶洞。并成立故宫博物院安顺办事处,由庄严担任主任一职。这些稀世之宝在安顺一呆就是六年。

    1939年4月13日,南京古物保存所文物五箱计有秦汉古剑等珍贵文物118件也移藏华严洞。期间,洞中的文物还参加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据一份当年的文物清单记载,1939年7月18日,曾取出商周铜器10件,玉器40件,唐以来书画48件,宋元缂诗各一件到莫斯科参加中国艺术展览会。抗战时期贵州各方面的条件都还非常差,正如俗语所云:“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并且当时国难当头战火不止,故宫博物院时常欠薪,工作人员的生活极为艰苦。每天吃的糙米饭里面还掺有石头、谷壳、麦子、虫子,被人们戏称为“八宝饭”,菜就是辣椒蘸酱油,衣服更是洗了补,补了洗,破破烂烂。但即使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下,故宫人的工作态度还是一丝不苟,后来安顺的文物运往重庆,经清点都无一损毁。

    文物存放在这座偏僻的溶洞中,暂时躲避了战火的威胁。但没有想到的是,1944年,日军发动湘桂战役,敌我两军在独山一带展开激烈争夺。独山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此处一旦失手,贵阳就会门户洞开,存放于华岩洞的故宫国宝再次陷入危机之中。那么,这些文物还能躲到到什么地方呢?当时日军已对贵阳几乎形成合围之势,东面的湖南,南面的广西正处于湘桂战设的战火之中,而西部的云南,也正处于滇缅战役的硝烟中,看来文物只能向四川方向转移。

    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陷入敌手,次日柳州陷落。11月21日,日军沿黔桂路进犯黔南,“黔南事变”爆发。1944年年底,安顺办事处全体职员家属再度和古物一道,登上辎汽一团独汽四营的15辆褐绿色有篷军用卡车,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告别已经居住了5年的安顺,循着川黔公路往四川进发,展开抗战后期第一批文物躲避战祸的最后一段旅程。

 华严洞位于安顺城南郊二公里崇仁里读书山下(“读书山”为清嘉庆初年提督学使洪亮吉所题得名),洞深数里,宽敞幽深。洞口有天然棚石覆洞顶,为一天然洞穴洞厅,可容万余人。华严洞因抗战期间藏存故宫国宝长达六年之久而永载史册。

   此处摩崖石刻遍布,由于风雨侵剥,多数已漫漶不清。现存“幽邃”(题者不详)、“飞岩”(清光绪最后一人贵州提督徐印川题)、“天地妙蕴”(民国贵州省主席杨森题)、“华严洞”(民国安顺行政公署专员张履和题)等。

1987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xian121123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398154852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5398154852/profile?topnav=1&wvr=6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eibo.com/5398154852/profile?topnav=1&wvr=6

墨瞳(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