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华严洞游记

家乡区县: 安顺市西秀区

   华严洞位于安顺市南郊,距安顺市火车站仅2公里。据《安顺府志》载:“城南华严洞山名读书山。洞极深邃,非秉烛不能游。惟洞口宽敞,夏凉冬暖,游人常寄兴焉。前辈讲学楼中颇称名胜。安顺华严洞山由于树木青翠,浓荫蔽日,原名叫紫峰山。清乾隆贵州学政洪亮吉来游时,并赋诗一首曰‘万峰深处掩禅关,百顷平田水一湾。我借薄游来劝学,芳名应肇读书山’。”于是将山改名“读书山”。

   在火车上遇到的刘老先生送我至华严村路口附近,时正接近午饭时间,说沿路过桥直走便是华严洞,可在洞中吃斋饭。远远看见新修的红墙就想大概是了。大门上竖写“华严洞”,而横写“妙法禅寺”,“华严”想必与佛教华严宗有关,而至于现在怎么是禅寺,当中定有一段曲折。虽然香客很少,寺中却一派繁忙,十几位老阿姨忙里忙外收拾前一天农历九月十九观音会的锅盏和大扫除,没人理我,就自顾自掏出相机随意走动。

   安顺旧时曾有八景,是市民休憩游玩之所,华严洞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华严洞人气很旺,民国时期安顺首富帅灿章在华严洞山门处修建了憩园作为义塾,这座憩园曾在1940年至1942年作为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200师的置所。1938年,为保护故宫博物院国宝不落入日寇之手,故宫博物院将文物分批转移到我国西部进行隐藏和保护,这其中有80箱共计1022件国宝于1939年初转移至安顺华严洞,并在洞中秘藏六年。1944年,为了感谢安顺人对国宝的保护工作的支持,应安顺地方人士的邀请,故宫博物院破例在安顺举办了一次小型的文物展览。抗日战争胜利后,南迁各地的文物开始由后方运回南京。

 944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任命杨森为贵州省主席,而据说华严洞口的“天地妙蕴”四字即由杨森所题。1948年,部分藏品被运往台湾,并在这些文物的基础上建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在洞中秘藏六年的宝藏中唐寅的《山路松声》、马和之的《闲忙图》等如今都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木匠的《故宫国宝南迁的贵州往事》一文对这段历史有着详尽的记述。

    洞中干燥宽敞,开放的有大雄宝殿和三圣殿,旁有一门上锁,不知殿后是否还有洞。据洞中大雄宝殿十八罗汉石座上所刻《华严洞重建序则》载:(华严洞)原名崇仁里,明末清初开山祖师上覆下园老和尚入洞颂华严经四十九日,化感地方人捐资建寺。时当改朝换政,加之交通不便,资金来源不宽。洞内外建设由地方主持施工。寺院没有规划和正规殿堂名称,佛菩萨塑造不合寺院要求。清初华严宗未有传承。光绪十八年,当地人捐资维修。1949年后规划重建,按照禅、净道场塑造佛像。大雄宝殿原只有十八罗汉像,新塑佛祖、文殊、普贤菩萨像。大殿背面增塑海潮音诸天等像,新建西方三圣殿、大殿石柱、牌匾,分别于1994年和1885年落成。1998年贴金逐步完善。原上殿改建天王殿,洞之深处新建地藏殿、放生池,重建三桥观音碑。想来我看到的那扇锁上的门就是深入洞中地藏殿、放生池和当年藏宝处的入口。

   出得洞来,一老阿姨拿着扫帚问要喝水不,我以为她要倒水给我喝,忙道谢说不用了。接着她指着我的水壶,说去洞里接一壶“大士神水”嘛,我雀跃答好哇。重回洞中大雄宝殿,在左侧九罗汉像前有一石缸内接有石壁上滴下的水,装满一壶,饮一口清凉沁心,才想起在戴明贤老先生的《一个人的安顺》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华严洞的回忆“常年游客不断的是城南近郊的华严洞。端午游此洞,是一项传统。洞口几只长满绿苔的大石缸,长年贮着岩浆水,供和尚食用,平时无人一顾,端午节就要论杯卖了。”

   最后,还是没有在华严洞吃斋,我想回到市区去找寻一下安顺的美食,阿弥陀佛,俗心未了啊,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善哉。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xian121123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398154852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5398154852/profile?topnav=1&wvr=6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94861292.html

墨瞳(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