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不会老去的永嘉记忆

家乡区县: 浙江省永嘉县

  戏台是指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惩奸安良的戏,大多是在这方寸之地的古戏台上演绎。这些或静卧于小城大镇,或隐在穷乡僻壤,或湮没于沧桑变幻中的古戏台,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一代代民间艺人的艰辛,反映了戏曲数百年的兴衰沉浮,它和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永嘉戏文悠久。据高崎华《中国戏台》一书介绍,最初的戏剧形式——戏文,诞生于永嘉。而该地早在隋唐时,就以尚歌舞、多敬鬼著称,瓯越间好祀鬼,山椒水溪多淫祠。便是生动而形象的写照。由此可以推断,隋唐以前,永嘉就已出现戏台了。两宋时,浙南沿海一带就流行南曲戏文,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地方戏曲的盛行,自然离不开遍布城乡的寺庙、祠堂、路亭中的古戏台。至今,永嘉各地仍保存着50多个古戏台。

  据永嘉县文物馆副馆长杨念中介绍,永嘉有戏剧舞台,始于北宋。当时的古戏台是在庙里出现的,秋天丰收了,为了答谢神灵的保佑,做戏给菩萨“看”,老百姓也同时娱乐。古戏台到了清朝中晚期,出现了高峰,那个时候,村村基本上都有古戏台,最多的时达到五、六百个,据他们调查,那个时候庙宇祠堂里面大多有古戏台,应界坑村有6个戏台,至今3个还在使用。古戏台成了一个村子里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


   永嘉的戏曲艺人正是凭借着众多的古戏台,才有了用武之地,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纷呈的戏曲;城乡广大观众因为有了古戏台,看戏赏曲有了好去处,丰富了文化生活。我县的地方剧种永嘉乱弹、永昆剧也由于有了古戏台,而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永昆《琵琶记》、《张协状元》的作曲者、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天文、《张协状元》的新中国永昆第一女小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媚媚等老艺人从凡俗走向辉煌,永嘉乱弹老寿昌班的第七代传人麻福地从应界坑村的小庙台唱到北京的大舞台


xuxingxing(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