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糟”闻名

家乡区县: 永城市

糟鱼,作为一种标志性的食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种美食享有如此盛名,这在中国的食品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为糟鱼的诞生地在永城的酂城,所以又被称为酂城糟鱼。
古时的酂城,坐落在被称为古涣水的浍河北岸。那儿沟塘纵横,河网密布,不仅是重要的水陆码头,也是鱼米之乡。当地的先民们曾以农耕和打鱼为生,现在那儿仍然保留着打鱼垂钓的习俗。因为是鱼米之乡,所以鱼的吃法也相当多,可是糟鱼却来自于一个偶然的意外。
汉朝的皇帝刘邦打下天下后,就把当时的酂县城分封给了开国元勋丞相萧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萧何受命领着一班文人曾在酂城的造律台制定汉律。造律台紧靠风光秀丽的莲花池,萧何闲暇时就爱在莲花池边垂钓,每当他钓了鱼就让厨师或清蒸,或红焖,或煲汤。自己钓鱼自己吃,给繁忙的生活平添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
萧何家的厨师姓张是从老家江苏沛县带过来的名厨。一天萧何钓了几条鲫鱼,张厨师就像往常一样,把鱼开膛破肚后下锅清蒸,然后把做好的鱼端到萧何的住室。此时萧何正坐在书桌旁聚精会神地看书,张厨师没敢惊动,就退了出来。就这样反复送了好几次,萧何可能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时而微笑,时而蹙眉,毫无罢读之意。一直等到月挂西天,萧何方才感到腹中饥饿,那盘不知热了多少遍的清蒸鱼再次端上来时,他几筷子入口,眉头便舒展开来,连说:“好吃,好吃!”便问张厨师:“今天这鱼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还是以前的做法——清蒸。”
“不对。”萧何边吧嗒着嘴边饶有兴趣地说:“今天做的鱼分外好吃,怎么和以前的味道不一样呢?”
张厨师就把一遍又一遍加热鱼的过程说了出来。
萧何惊诧,让张厨师以后就照这个法儿做鱼。后来张厨师每次做鱼都用不同的火候,大火、小火、文火,并一再延长炖鱼的时间,再用各种作料进行调味,经过反复不断地试验,最后终于成功了。用这种方法做出的鱼,鱼骨头、鱼刺全都香酥了,遂被称为糟鱼。
一个“糟”字,是再贴切不过了。字典上解释:“糟,腐烂,朽烂。”都烂到骨头了,还不“糟”吗?但这个“糟”非那个“糟”,是化腐朽为神奇,通过一系列的制作流程,把鱼最精华的部分、最香醇的味道提炼了出来,“糟”得香味浸到了骨头缝里,一道传世的美食就这样出炉了。
后来张厨师年岁大了,且无儿无女,就把制作糟鱼的绝活在当地传了下来。再后来几经朝代更迭,日月辗转,传到了酂城的冯家。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探索,糟鱼的制作工艺便日臻完美。社会上流传的酂城糟鱼制作方法有两种,分为油糟和水糟。油糟先去鳞,去杂洗净,晾干后过油。冯家采用的是水糟鱼,就是洗净除杂不去鳞。因为去鳞糟出来的鱼,肉比较容易粘在一起,不成形,而鱼鳞正好起到一个保护层的作用。把剥洗切好的葱段、姜放于锅底,再将洗干净的鱼排列于葱上面,一层层地码好,加入适量的盐、糖、酒、醋,放上八角、小茴、白芷、桂皮、草果等十几味大料,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用湿布封严,大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煨6个小时即成。
用这种方法做成的糟鱼,刚一出锅的刹那间,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便飘散开来,整个鱼看上去被一层晶莹混黄色的胶质包裹着,微黑透黄,立时就激活了味蕾,给人以强烈的食欲冲击,那可是从肠胃里涌出来的、从涎水里流出来的食欲。嚼在嘴里细细地品尝,舌底生津的酥爽,肥而不腻的醇和,满口余香的滋味都令人叫绝。吃着这种滋味的糟鱼,使人最大限度地饱尝了大自然用真淳调和而成的人生况味。
冯家糟鱼过去一直是以鲫鱼为主,由于过量地捕捞,加之江河的污染,鲫鱼的数量锐减。后来改以鲤鱼为主打品牌,最好是一斤半左右的鲤鱼,因为一斤多重的鲤鱼生长期须一年多的时间。鲤鱼春天产卵,经过春水的孕育,夏水的蒸腾,秋水的清爽,冬水的凛冽,它的生命元素浸透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阳光雨露的滋润,风雨雷电的经历,最大限度地饱受了大自然的馈赠,身体里便浓缩了天地日月之精华,唯此才是质量品质最根本的保证。
为了拓宽市场渠道,冯建强在永城市专门开了一家冯氏糟鱼店,以卖新鲜糟鱼为主,每天定点定量,生意再好,绝不超量,目的就是保质保量。由于冯家糟鱼味道纯正,价格适中,每天都顾客盈门,供不应求。为了便于携带和储存,他也搞了真空包装,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建强糟鱼”。目前他的“建强糟鱼”已漂洋过海到了日本、韩国、俄罗斯,可谓声名远播。
糟鱼如今已经成为酂城一张亮灿灿的名片,然而就其正宗而言,当地群众公认的非冯家莫属。说到市场竞争,冯建强很淡定,他说这是好事,只有味觉才是最公正的裁判。是骡子是马需拉出来遛遛,有比较才有鉴别,靠竞争才能生存。随着市场的大交流,可以预见的是酂城糟鱼必将以自身的魅力,去展现永城古老而又勃发的青春风采。

能力秀物语(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