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逸事】南部县大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县就建址于大桥场东侧。唐末,任新井县令的陈翔就是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的祖父。陈氏祖籍河北(今河北省安平县),据《陈氏族谱》载:“陈氏自唐有德公其后入蜀,居阆州西水等处。唐末,陈翔为新井令,因家焉。”陈翔之子陈省华有三个儿子,即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北宋初年,三子相继中进土,尧叟、尧咨考中状元,大桥镇因此而闻名当世。古老的新井县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南部县,因“三陈”状元事,留下了不少佳话和古迹。
陈省华夫妇庭训严谨,教子有方,《南部县志》载:“宋陈省华对客,子尧叟、尧佐、尧咨列侍,客不安。省华曰:‘学生列侍,常也。’”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后来三子成名而母获殊荣。《保宁府志》载:“陈冯氏,南部人,陈省华妻,多智术,有贤行。教子以礼法,以尧叟贵,封鄢国夫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三陈”为官勤政爱民,连皇帝也写诗相赞。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赐尚书陈尧叟出判河阳》诗云:“文苑昭清誉,朝端仰盛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曾撰文《卖油翁》言“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大桥镇东北有一个小山湾,茂林修竹,清幽绝俗。湾内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略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是陈氏三兄弟幼年读书的地方,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洞内有三处小石孔,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苦读书而留下的遗迹。历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诗句。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异悚诗云:“入户万君子,当岩数老龙。”诗赞陈氏兄弟,言之凿凿。
《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记述了南部县诸多细小史实,不失为治史修志的珍贵资料。南充市档案局保管、利用、征集科科长赵明向来人展示清代档案图片时,特别提到其中一幅比较完整的地形图。据说这是乾隆年间制作的第一幅南部县地图,图中的主要标志依然是县衙和嘉陵江,虽地名、建筑变化颇大,但如果按图索骥,寻找当年衙门旧址的话仍比较容易,以文庙、炮台山看,现在的县政府所在地就是当年的衙署。
从《南部县清代衙门档案》可以看出,清政府时期南部县的一些历史状况,比如人口,清初不足万人,雍正6年为7.4万人,嘉庆元年为12万人,光绪末年为61.48万人;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清初南部县的野生动物有鹿、麂、红鹤、狐、虎、猴等,而清政府后期,这些野生动物已基本消失;比如战争,满清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这种不稳固一方面来自于邪教的繁衍,另一方面是镇压起义。比如1795年白莲教起义,第二年,南部县令王赞武率乡勇团围剿义军阵亡。咸丰11年,云南农民起义首领蓝大顺攻打顺庆未果后,逃往南部县安营扎寨,后被县令剿灭。嘉庆10年南部兵房贾荣先呈稿奖赏作战受伤人员。
“刑房”档案在整个清代档案中比重最大,从原始档案来看,清政府后期虽腐败无能,但他的基层县衙中确实有一批心系百姓、为民伸张正义的好官,以牛踢死人一案为例,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案子共存档7页,大多为实物证据形成的证据链,环环相扣,没有半点马虎。
纵观整宗档案,它真实地记录了南部县的沧桑巨变,传承着南部县的历史与文明,或许它潜在的价值不仅仅是宝贵财富与文化遗产。
【升钟寺起义】1931年春,中共南部县特委在谢家河武对宫召开扩大会议,省委特派员覃文传达党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会后,升钟区委扩大党团组织,加强领导农民运动,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发动农民搞粮、抗捐、抗租,准备武装斗争。
1932年7月14日,党组织在升钟旋子山召开干部会议,建立游击大队,张友民任大队长,任足才、杨公伯、郭海峰分别任一、二、三中队中队长,至起义前夕已有游击队员和赤卫队员3000多人。此时,田颂尧筹集军饷,催缴甚急,农民无钱缴纳,极欲反抗。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得知此情况,立即派覃文和中心县委军委书记罗敏(南辉)到升钟寺组织起义,同时派何芗到阆中一带联络支援。
11月23日,覃文、罗敏、李汛山,还有省委派来的闵一涵(大姐)、闵能厚(七妹)和游击队长、区委成员、农协代表在铁炉寺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总指挥部,决定11月25日晚借团总何义普娶儿媳妇的机会举行起义。25日晚8时,手执明火枪、刀矛等武器的游击队员3000余人五路设伏,对升钟场进行包围。9时,汪治国(共产党员,省委遣派)进入区署,举枪击毙门岗,立刻四周响应,游击队员迅速冲进区署武器室夺取枪支,当场击毙保安队士兵1人,伤1人,俘13人,随后又击毙副团总傅文生、民团大队长杜廷直、豪绅敬道周和兵丁10余人,刀劈狗腿子培娃。区长赵昌荣、团总何义普以及民团头目何明山等乘隙逃窜。起义群众将区署所存粮券、派丁册子等全部烧毁。
次日拂晓,起义队伍开到铁炉寺,组织精干武装,将180名青壮年编为游击大队(其余编成自卫队),下分3个中队,正式打出“川北工农红军”旗号,准备对付敌人“清剿”。27日,总指挥部派队没收了豪绅赵一阳丝厂的生丝12担,同时又派队支援保城暴动,派队驻蒙垭庙打土豪、劣绅等。
升钟起义震撼全川,南部县政府恐惧万分,一面派公安保卫团进“剿”,一面飞电二十九军求援。月底,田颂尧派三师十六团两个营联合阆中、剑阁、江油、梓潼、盐亭、南部等县安全保卫团于12月2日分五路对升钟起义军进行“联防围剿”。起义队伍腹背受敌,虽经奋勇激战,终因弹药不足,势难支撑。在紧急关头,总指挥部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旗帜、印章、文件由张明佐秘密保存。覃文、罗敏、李汛山、大姐、七妹潜去阆中绕道回南充,张友民去南江。起义失败后,保安团驻升钟“清剿”,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及参加起义群众惨遭杀害者280多人。
【玉眉天池的传说】位于升钟湖风景区的永红乡16村的玉眉山,又称玉米山,相传古代就有“西有峨嵋、东有玉眉”,与峨嵋山是姊妹山的说法。因为玉眉山顶叫金顶山,而峨嵋山也有金顶,更奇特的是玉眉山的金顶上有一天池,常年有水,清澈见底,清而可饮,而山下的西河遇干旱而断流时,山顶的天池仍然是满池清水,这可是一个不解之迷。全山重峦叠嶂,林木葱茏,呈蓝露翠,碧竹绿树,风景绝佳。传说有一年的阴历六月初六,天上下来的几位金童玉女到玉眉山天池洗澡、嬉戏。因此,当地人在每年的阴历六月份都有到该池去洗澡、洗头的习惯,说是能消灾灭难,又能益寿延年。至于传说的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究,但是每逢盛夏,当你于天池中洗去满身尘垢,冲去一身倦意,常常会感到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趣。
【皇娘遗恨】醴峰观位于湖区西端丘垭乡境内的皇后山,为四川省仅存7处元代建筑之一。四周古柏参天,浓荫蔽日,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仙山幽境之中,使人顿生吊古寻幽之感。
“醴峰观”一名的由来,是因为皇后山有一峰叫醴峰,峰上有古井7口,井水甘洌。东晋成汉时(303——347年),开国主李特的妻子罗氏生长在这里,后来当了皇后居住在成都。这位戎马倥偬、转战巴蜀的皇太后却过不惯宫廷生活,水土不服,经常生病,渴望得到家乡醴峰甘泉,她的儿子大成皇帝李雄派专人驿马送水,但终因雨季路滑,交通不便,皇娘罗氏因水不继而病死。罗氏死后,李雄将遗体送回家乡,埋在醴峰,李雄哀怒之下,将7口古井全部封埋,后人便将“醴峰”改为“李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在罗氏墓前的封井边建一庙宇,这就是闻名古今的“醴峰观与皇娘坟”,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醴峰观是我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占地300多平方米的皇娘坟和元代斗拱建筑的庙宇,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工程竣工于元代大德十一年正月,距今已有690多年的历史,虽经历了明、清两代,但始终保持了元代建筑的原始风貌,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高超技艺。醴峰观古柏森森,苍劲挺拔,如华盖蔽日,裸露在外的树根似蛟龙盘踞,实为奇观。周围还有金龟山、天鼓岭、巨龙场和古代状元陈尧咨墓,前人有诗赞曰“觅古幽情有醴峰,四顾山河击目中。瑞手不难击天鼓,启唇遥呼有金童,两溪合流汇洗马,群山环绕出巨龙。状元皇后今何在?株株古柏贯长空”。
一千多年来,武艺超群的罗氏女,这位在《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上均有记载的巾帼英雄,以其传奇彩色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来醴峰观光旅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