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随时代而流变,在移风易俗的社会要求下,一些旧的习俗正在改变或消失,把它们记录下来,或许只是出于一种描摹历史之精神印迹 的文化责任吧。
“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从这名老话中可以感触到徐州人的俭朴之风。粗布衣未必不美,徐州的蓝印花布就是十分有名的 ;裁制成时装,别是一种典雅。徐州人缝制的虎头帽、狮子帽、虎头鞋、猪鞋、绣花鞋、“毛窝子”、麻鞋等等,实用中又包含着美好的 祈盼,象是一篇篇倾尽心力的华章。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久,徐州便有了佛寺与佛塔。香火绵延,由此而渐臻兴盛的庙会活动,又为徐州的民俗文化增添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庙 会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届时万头攒动,摩肩接踵,奔的不就是那一番热闹劲吗?
农忙前赶会,多是为添置农具等生产资料;农闲时赶集,却多是为听书、看戏、参与一些娱乐活动了。徐州流行的大鼓、渔鼓、丝弦、琴 书、丁丁受苦、拉魂腔、梆子戏、花鼓舞、落子舞等民间戏曲、曲艺、舞蹈、音乐总是让人魂牵梦绕,而斗鸡、斗羊、斗狗、斗鹌鹑、斗 蛐蛐等等,又是另一种愉悦之事。赶一回大集,空落落的心里也就实在了许多。
徐州的民间工艺品,确是一个瑰丽的宝库。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长期散落在民间,有一些已濒临灭绝,有一些无从寻觅了。近几年,幸有 一些有识之士,出于文化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对徐州的民间工艺品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使它们登上了文化的大雅之堂。1 987年8月,“徐州市首届民间艺术展”在徐州展览馆举办,共展出徐州民间工艺品2000件,计30多个种类。散发着泥土清香的 展品,使观众深深地陶醉了,也引来了美术界、民俗界和新闻界的热烈反响,认为这似乎是一个隐埋在民间的敦煌。其后又参加了在北京 、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展览,屡屡获奖并深得赞誉。
其实,这也是一种迟到的荣誉。如徐州邳县的民间剪纸、农民画等很早就在全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不仅精于此道的民间艺术家众多,其 艺术造诣也相当厚实。有的作品已走出国门,进入了世界艺术的殿堂。徐州的民间玩具,也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泥玩、木玩、布玩、 糖人、面人等,或朴拙、或精巧、或端庄、或灵透,让人爱不释手。还有民间绘画、木版年画、刺绣、雕塑、织锦、风筝等等,哪一件不 是闪烁着灵智之光的艺术创造物吗?
好了,百闻不好一见,还是让我们踏上这片热土,让淳朴的乡风伴随你走乡串户,去收获蕴含于民俗中的文化精神。也许你会遇到婚礼的 喜酒,而喜酒是不醉人的;也许你会赶上逢集或庙会,尽可一饱眼福;也许你走累了、走渴了,田头有锄者的茶罐,只管捧起饮个痛快… …只是打碎的陶片,不必重新捡起了,因为人类的文明是一个不断扬弃的历程,留下多少,带走多少,那是悠悠长河的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