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虽然只是一个小城镇,但因其位于三省交界处也受到多种文化熏陶,像全国分布比较广泛的豫剧在南乐县也很受欢迎,无论老幼都能唱上几句,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被官方正式更名为“豫剧”。豫逐步形成了以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为代表的表演流派,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豫剧外,受人欢迎的还有河南坠子,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年时候也经常会看到有搭戏台唱戏的,现在家家户户更愿意在家看电视欣赏,但一些老一辈的人还是很喜欢去现场听戏。
上述是一些传统的戏曲表演,在过年前后以及元宵节都会有一些其他的表演,在今年元宵节我县举行元宵节“千人民舞”大展演,全县民舞表演队云集县城,秀才艺、亮风采、送祈福、闹元宵,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道南乐民俗“千滋百味、千姿百态”的精美大餐。 此次民舞展演活动汇集了全县民俗表演的精华,涵盖了龙舞、舞狮、盘鼓、秧歌、竹马、汉船、背阁、台阁、高跷等众多经典剧目,彰显了南乐民俗文化的多姿风采、多样风貌和多元风格,其中有的还是我县的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在,很多民俗也在流逝,这些表演让我们体会到多一点的年味,也为一些长辈带去旧时的回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