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家乡区县: 萍乡湘东区

萍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辉煌的文化遗产。萍乡民俗文化绚丽,采茶俚调、民间灯彩、古朴漆画繁衍流传,历久弥新。渊源于楚巫的傩文化"三宝俱全"(傩面、傩舞、傩庙),被称作"艺术的活化石"。在民间的群众艺术活动品种多、活动多,代代相传。至今仍保存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尚有30余种:春锣、渔鼓、花锣鼓、茶灯、牛灯、渔仔灯、围鼓、风筝舞、莲花闹、扑蝶舞、泥塑、瓷雕、盆景、彩扎、竹编及民间绘画(农民画、磨漆画、剪纸、烙花、微雕、根雕)等。

傩文化可以说是萍乡最古老的社会文化遗产,80年代初在收集整理时被挖掘出来,现已发现500多个古傩面具、10余处傩神庙和一批傩艺术者表演队伍,还发现了据传有年历史的傩服饰和大量的傩法器、道具,成为全国罕见的傩文化遗产聚集地区之一,1991年,上栗、湘东傩文化展览应邀参加中国“民协”举办的中国建党七十周年献礼展出,上栗傩舞队应邀参加广州中华百杰博览会,引起中外专家、学者极大的兴趣。法国民间艺术考察团对萍乡丰富的傩文化遗产表示惊讶和钦佩。1999年,上栗县、湘东区被江西文化厅命名为“傩文化之乡”。

萍乡灯彩历史悠久,源流甚远。据《萍乡县志》记载“上元张灯自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新年村市各有神会、神出,鼓吹导行”;俗有“年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之说。萍乡灯彩至今长盛不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从城市到农村几乎到处可以看到活跃的灯队,听到悠扬的唢呐和明快的花锣鼓。灯采的种类包括:茶花灯、狮灯、牛灯、龙灯、缩龙、马灯等。

萍乡采茶戏是产生、流传在湘赣边界萍乡市及其邻近地区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风味浓郁的地方戏曲,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采茶戏的曲调依不同的调式色彩、旋律特征和曲式结构,分为“采茶调类”、“神川调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有的曲调又因行当(生、旦)不同,声腔又有“正韵”、“派韵”之分,具有同曲异腔之妙。

春锣起源于清末,兴于民间,流行萍乡及宜春、万载、浏阳、醴陵、等周边县(市)。艺人用红绸系一面直径为15公分的小鼓,鼓边挂一面直径比鼓大2-3公分的小锣。击鼓敲锣做过门,春节时走门串户向人报春,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农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形式上也加上了二胡等乐器伴奏,更为优美,很受群众喜爱,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萍乡民间文化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以上介绍的,它还包括:田歌、莲花闹、围鼓、花锣鼓、萍乡农民铜管乐队、萍乡农民画等

转身去人海(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