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自由、幻觉与快乐

家乡区县: 贵州省盘县

以我所见,工作这事,是违背人本性的——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是投入劳力与时间换取物质资料,都是如此。
但在这个时代,工作又是人类最高效的自我满足手段——物质和精神,都是如此。

现代文明的重大进步之一,是各类自然科学,消解了人类的神圣性。承认了人生于世,暂时是高级动物。
按说,人类是脆弱的。会饿,会渴,会有多余的睾丸酮,需要满足性欲;冬天会冷,夏天会热。人类进化出了复杂的感受器官,提醒你这些感受,程度重了,还会丧命。
所以人类就需要一些物质资料,来满足身体所需。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就得自己驯化仆人、就地生产。人类的聪明,在于会用工具。
我故去的外婆就是这么个手艺人:她会编篮子、会编藤椅,做饭做得一流,懂得养鸡、修花圃、腌鱼。这些我一样都不会。

我也想过:理论上,如果我足够强壮,可以用20公里开外的时速到处跑,我就不需要汽车或交通卡;如果我能自己做饭,我就只需要菜市场,不需要餐厅和厨子;如果我能徒手攒iPad,我就不用去苹果专卖店啦。
然而我做不来,但我还是可以在现代社会活得好好的。现代文明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在城市里,你真的可以一整天不说一句话,单靠超市购物和网络下单,就可以找到满足日常所需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但那不是全然独立,而是一种物质上的彼此交换。你睡醒时躺卧的床铺、你在洗手间里用的牙膏和杯子、你穿的衣服、你手里攥着的手机、你脚下穿的鞋子、你用的笔记本电脑、你独自看的电影、你一个人去餐厅点菜吃的东西,都是他人制造的。
你只是用货币购买了这些东西,但没有这些事物的制造者,你只能茹毛饮血的生活——能不能活得久还是个问题。

所以,工作这事儿,也只是一个人,在庞大而发达的社会体系里,找一个岗位,付出劳动力和时间,以便换取满足自己身体或精神需求的物质资料,而已。

但人这玩意,既得陇,复望蜀,又不止有物质需求。

管理学里,麦克格雷先生提过一茬。X理论的基调是,人类好逸恶劳,需要不时管束。Y理论的基调是,人类喜欢工作,甚至会寻求更多责任。
赫尔佐格先生有个说法,我很是认同。他的意思是,作为老板,你先得满足劳动者不饿不渴不会生活在脏乱差中,这样劳动者的负面情绪就较少;然后你再满足劳动者的成就感满足感,这样劳动者就能得到激励。
在我看来,其实可以这么理解:
先吃饱肚子,再谈论思想。

如上所述,人有物质需求,有情感需求。人生于世,也就是满足这两点。
所以这个时代,人类可以用工作岗位等同于物质资料地位,然后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好的老板,懂得先满足物质需求(让手下吃饱穿暖),再给点情感需求(“我们这个职业很高尚!”“我们以后是要上市的!”)。
当然也有缺德老板,用情感来补物质——“我们将来发了财,每个人分白宫一套房子!——这个月工资先不发了。”

当然也没什么了不起。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养一只猫,来获取心灵慰藉;或是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吃一顿好的,然后拍照发朋友圈获得点赞来满足愉悦,都是用物质资料换精神乐趣。无可厚非。

然而,人类是会自我调节的动物。
我遇到过不同的例子。有的人就会不断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以图物质和精神上,都获得满足。
有些人就会自我麻醉。我遇到过不少次,私下里觉得“干得真没劲儿”,但在饭局上会反复念叨“我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特别有成就感”。
人会在物质和精神间找平衡。比如,为了让自己快乐,少挣点物质资料;或者为了让自己物质丰足,牺牲一点精神乐趣。

我父亲,他在一个单位体系做了四十年。他很快乐。觉得上班、做事、喝小酒、读书、钓鱼就很高兴。
我母亲,先后换过五六七八个单位,最后自己创业了。她也很快乐。觉得这样做,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不同的,说到底,只要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物质 精神平衡,自己开心就好了。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提过一个例子。一对厨子,饭馆打烊后,他们在后厨,自己给自己炒了盘菜,找点小酒,很惬意的饮食一番,舒服那一两个时辰。
古龙说,他们还活着,就是因为一天还有那么一两个时辰。
许多平凡人,也就是这样。他们找到了一个工作,调整好了自己的身心处境,能让自己心情和顺的那么每天一两个时辰,就够了。

 

sunflower(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