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沙源 涵水源 强绿化 重监管
和合承德网讯 (记者张宇,通讯员杨印聪、刘玉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钩机、吊车、推土机、载重自卸汽车等建设车辆在各自“岗位”上正紧张地忙碌着。这是4月7日记者在我市双峰寺水库建设工地看到的繁忙景象。双峰寺水库是河北省一号水利工程,是我市的重点建设项目。该水库的建成将进一步缓解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瓶颈制约,可有效调控洪水、消减洪峰,对滦河流域乃至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双峰寺水库的建设,是我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强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市委书记郑雪碧指出,地处京津上风上水的承德,是京津地区的重要水源地。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定要有大局观念,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充分发挥水资源丰沛的优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做活做好生态造水、工程蓄水、多元节水、管理要水、环保治水、产业兴水“六水文章”,着力打造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确保京津居民优质用水。我市坚持“大水利兴市、小水利富民”治水思路,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全面推进以 “千湖工程”为重点的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创新水务管理各项举措,超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去年全市投资23亿元实施12类50大项水利工程,竣工率 100%。目前,我市已建起水库101座、塘坝325座,蓄水池、水窖2.25万个,蓄水工程总库容4.1亿立方米。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6亿立方米,每年汇入潘家口水库13.97亿立方米,汇入大黑汀水库2.52亿立方米,供给天津和唐山;每年汇入密云水库4.73亿立方米,占密云水库每年向北京供水量的59%。我市向京、津提供了大量优质水资源,对缓解京、津地区工农业及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紧张状况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国土绿化步伐,打造水资源涵养屏障。我市处于京津与内蒙古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之间,是风沙南侵京津的必经之路,也是京津重要水源涵养地。多年来,我市坚持“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农民增资源拓财源”的生态建设目标,根据全市划定的坝上防风固沙林区、北部水源涵养林区、中部水保经济林区和南部经济林区的功能分区,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突出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向通道、居民聚集区、主城区山体、城镇出入口等窗口地带聚集,实施风沙源治理、水源涵养、水保经济林、特色经济林四大工程。依托“三北”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京冀水源林、再造塞罕坝等林业重点工程,探索出“新工程上质量、老工程上效益、新老连片上规模”和“深山远山石质山区,飞播封山恢复植被、近山浅山窗口坡地,综合治理打造精品”的治理模式,国土绿化步伐加快,确保了水质及水量,有力地涵养水资源。目前,全市林地面积已达3310万亩,活立木蓄积6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8%,被誉为“华北之肺”。
加强水土保持项目谋划和建设力度,增强水涵养功能。为此,我市谋划了千松坝、御道口100万亩再造塞罕坝续建项目、潮河100万亩水源涵养林项目、滦河300万亩水源涵养林项目、退耕还林二期150万亩工程项目和承德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项目、承德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同时,针对全市2000多万亩、林种单一、平均亩蓄积仅2.05立方米、生态效能低和经济效益差的中幼林,编制了承德市中幼林抚育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投资8616万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中央预算内小流域综合治理、省重点小流域治理四大类水保项目,全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70%以上,林草覆盖率增加40%以上,减少泥沙 70%以上。投资8381万元实施21世纪首水5个项目,并与北京市继续合作开展“稻改旱”项目,对密云水库上游河流稳流输水、改善水质作用明显。
加强水保执法监督,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严格执行水保方案审批和执法监督工作,去年以来,已审批、验收水土保持方案17个,对112个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了市县联查,确保了监管到位。同时,按照“安全与生态统一,开发与保护并重、指标与治本结合”的原则,通过两个月时间完成四大类304项整治专项工作,共清理疏浚河道776公里,新建堤防86.4公里,取缔整改砂场186个,栽植各类灌木170余万株,建成生态湿地220亩,栽植湿地芦苇10余万株,并形成清淤与筑堤并进、精选植被固岸护堤、打造生态湿地、建设拦渣坝阻泥净水等生物措施为主的生态河道治理新模式,实现了防洪标准、河流生态、水体自净能力的全面提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