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叠石桥家纺馆
叠石桥家纺馆主要由叠石桥产业历程馆、叠石桥家纺新城规划馆、中国家纺流行趋势馆和中国家纺品牌培育馆四大部分及旅游家纺商品专区组成,家纺馆总面积8000平方米,展馆均采用了声光电相结合的现代先进展陈技术,特别是历程馆采取了场景再现展示模式,还原了30年多间叠石桥家纺人依托传统家纺产业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一个个惟妙惟肖历史时刻。
二、绣女像
绣女是叠石桥家纺刺绣文化留给人们记忆深处的历史印象。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张謇先生与中华绣圣、刺绣大师沈寿在叠石桥地区培育了代代刺绣传人——绣女。绣女像雕塑由海门书画家张正忠创作设计,成品高5米,重约1.5吨。1993年4月9日,绣女像被安放到叠石桥大岛大酒店南侧地段,成为叠石桥地标性雕塑。2004年叠石桥国际家纺城B城落成并投入使用,被移至B城正大门处西10多米。2010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再次提档升级,海门工业园区投资15万元、由规划建设局局长负责、由北京一雕塑公司于重新塑造了2010年7月16日新版绣女。
三、红丝纺
红丝纺景观雕塑建于2011年,位于叠石桥家纺城核心交易区西北角区域。随风飘逸、任意缠绕的丝绸带,一身“中国红”红妆,寓意着叠石桥在中国纺织产业中的显著地位,代表着叠石桥家纺蓬勃发展、展现无限魅力的强劲生命力,标志上端无限超前向上的趋势更向世人诠释着叠石桥家纺不断创新未来、不断走向高端的发展态势。这一让人遐想无限的红丝纺必将引领叠石桥家纺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沿着红色之旅,不断攀登走向未来,创造新辉煌。
四、沈寿园
沈绣是叠石桥家纺之源,沈寿是沈绣之祖。为纪念世界刺绣明星的功绩,2008年6月,海门市三星镇人民政府在叠三公路震蒙大道路口建园立碑,名为“沈寿园”。沈寿为叠石桥家纺亲手培育了一、二代杰出绣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传育了第三代绣女,其中海门徐兰珍等于1978至1982年,在三星与天补交界处的合兴村、宝兴村发动办起了绣花厂,生产日本和服腰带,培育了272名沈绣第四代传人,为叠石桥周边播下了绣种。
五、叠石桥
清道光年间(180年前),在三星横河西端拐弯处,由杨家窑窑主集资架起一条木桥,沟通东西,尔后几经修理改建了成一座石桥,桥面为9块大石板拼接组成,命名为“莫春桥”, 4个桥墩用小石条“井”字型叠成,故当地人习惯称为“叠石桥”。 叠石桥地处两县(南通市通州区与海门市)、三镇(川港镇、姜灶镇、三星镇)交界处。 1937年桥面损坏,仍有杨家窑窑主募款修建。1947年,桥面三块石板再次损坏,杨家人杨金刚到南通县买来3块大石板补上。1970年三星公社搞独立水系建设,将大桥拆除,改为泥坝。当时桥上6块桥板,一部分被南通县志浩大队人搬走,另一部分被海门来拆桥的人运走,这些桥板都被人们做了墙基。叠石桥旧址现位于现通海路、华润路交叉处西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