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之燕山大板

家乡区县: 承德市平泉县

平泉县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之燕山大板

     燕山大板是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燕山大板是深受平泉人所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原为河北省廊坊地区曲艺演员刘文亮和板胡演奏员王德华吸收河北省唐山皮影、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夯歌和二人转等音乐素材进行加工融合后而形成的新曲艺形式。  1975年,燕山大板引进于平泉。平泉县文艺工作者根据当时廊坊地区杂技曲艺团演员刘文亮参加河北省曲艺汇演时演唱的《种子迷》的录音,不断研究,创作而发展起来的。同年,平泉县业余快板演员马双福求教于刘文亮先生,后在平泉县有关领导及河北省曲艺团诸多老师的引荐下,被刘文亮先生收为入室弟子,得到真传。燕山大板在平泉的三十年发展中,保留了原风格基调上,对音乐、伴奏和技巧作了很多改进,使之日益完善,走向成熟。

  燕山大板在三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如下主要特征:曲调丰富,高亢悠扬,火爆热烈,感染力强,富有北方劳动人民直爽豪放的性格;在原有写作格式上突破了格式窄、唱腔少的局限,增加了句数;在原描写叙述的基础上,增加了抒情段。在表演上,根据内容和和情节的需要,借鉴了戏剧、皮影的表演技巧。

  燕山大板是一个表现力很强的曲艺形式。通常是一人表演用三弦、二胡、扬琴等民乐器伴奏,演唱者左手持小板,右手持大板,掌握节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除用一般手势表演外,还可根据故事情节需要设计表演身段。在数板上借用了王(凤山)派的甜、脆、爆、俏的特点,李(润杰)派的韵味,在竹板的打法上改原来的乐队打“玉子”为演员持大、小板强、弱并打,掌握速度,将“翻”、“转”、“磕”、“扣”、“抖”、“代”、“轮”、“连”等打板技巧呈现给观众。在伴奏上,又增加了竹笛、笙、板胡等乐器,有效地提高了该曲种的艺术感染力。现在曲目多达30余个,主要有《老俩口上阵》、《进城路上》、《掐尖》、《捉脏》、《故乡情》、《头雁高飞群雁鸣》、《张老汉骑电驴》、《补婚礼》、《将军探嫂》为其典型代表曲目。

     马双福老先生从艺五十余年,仍能非常熟练进行表演和创作,为使其继承和发扬光大,使人们世代领略这一传统文化精美的表演,培养了第三代传承人马明哲,使这一濒危的曲种得到传承。

      梧桐子看家乡我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pingquan.html

      网络营销能力秀我的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227103432

大阔(2014-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