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的名胜古迹

家乡区县: 江西省余干县

余干风光秀丽,独特的山水风景和动人的历史传说,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水乡风情。有“古代水上战场、今日候鸟天堂”的鄱阳湖景区,有松海环绕、碧波荡漾的木溪水库,有显庐山之秀的东山岭,兼西湖之美的琵琶湖等名胜景点,令众多慕名来访者倾倒陶醉,流连忘返。文物古迹有乘风亭、忠臣庙、昌谷寺、中桥、润溪大桥、下枫桥等七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干县的名胜古迹

东山岭

东山岭位于县城中心,面积0.11平方公里,海拔56.2米。山上东有峰,状如羊角,旧名羊角山,又名羊角峰。唐天宝六年(74 7年),敕改为余干山。宋时以山平地崛起,巍然如冠,得名冠山。明知县古青高改羊角峰为龙角峰。清时以山居县治东,称东岗山,俗称东岗岭。建国后,改名东山岭。[4]
山东峰羊角峰,相传古有梁肃王恺别业,久废。峰上多奇树怪石,前瞰市湖。北宋文学家杨亿誉为天下绝景,谓:“长洲茅屋,曲水渔罾,楼阁差参,峰岚远近。或白云,或返照,或残雪在树,或微雨弄晴,朝暮掩映”。羊角秋风为“干越八景”之一。今羊角峰上矗立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旁巉岩有纪念亭、浩气坊。亭下巨石重叠,为唐陆羽茶灶。明《一统志》载:“羽尝品越水,故居思禅寺,凿灶煮茶。”仙人茶灶为“干越八景”之一。中峰略低,空旷处新辟花圃。南侧稍下为东山书院故址,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讲学并注《离骚》处,今建县委招待所。东旁干越亭,为历史名亭,有唐刘长卿、张祜,宋米芾、王十朋等名家留诗。北面山腰绿荫深处,有烈士公墓。西峰之巅有龙池,池水渗自山崖,久旱不竭。相传朱熹曾临池洗砚,并取池水磨墨作书,故亦称墨池。每当晴夜,皓月临空,池水熠熠,平静如镜。龙池夜月为“干越八景”之一。池畔有乘风亭,南宋枢密使抗金英雄张浚尝携子登此游览。西侧山腰,新建电视差转台。环山公路经此蜿蜓上山。东峰东南侧及中峰南北两侧均有石级上下。
东山岭崛踞城中,梅岩、冕山,翼然对峙。山上树木葱茏,怪石嶙峋,亭楼参差,石级盘桓。登高远眺,西北庐山隐隐在望,鄱阳湖烟波浩渺;东南层峦迭嶂,丘陵起伏。信河如练,白帆点点。近郊沃野无垠,公路纵横。南瞰市湖,碧波荡漾,琵琶洲楼台林立,长街伸展,店房栉比。以东山岭为主体的“干越八景”,历代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临揽胜,骋怀赋诗。
明进士叶应震有七律《咏干越八景》云:
东山岭
东山岭
云飞冠冕山横翠,春涨琵琶水续弦;
书烛分来茶灶火,渔歌吹出市湖烟;
龙池夜月清堪掬,昌谷僧钟又耳边。
憩园

憩园位于东山岭南麓通琵琶洲的曲堤上,和东山岭中峰的干越亭遥相呼应,于1997年建成向游人开放。

憩园设施为仿古建筑。园长不足一里,宽不过数丈,然布局合理,亭台、茶馆、歌轩、水榭,精美绝伦;拱桥曲廊,花圃草坪,石椅石凳,随地赋形;青松翠柏,云杉棕榈,女贞文竹,奇花异草,点缀其间。园中曲径小道,用花冈石铺成。两侧置石栏铁链,既给游人以安全感,又不失园林装饰情调。堤下湖面宽广,视野开阔,清风送爽,微风鼓浪,铿然有声,恰似琵琶玉韵。亭廊轩榭间,石刻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耐人咀嚼。书法功底深厚,遒劲有力,或楷或隶或篆,书香拂面,文风馨然。正是:“眼前风景道不尽,芳渚春色畅神思”。
憩园大门,紧挨沿湖路,面向东山中峰,为仿古式牌坊建筑,钢筋水泥构架,重檐庑殿顶,四柱三门,高约6米,宽约9米。门旁庑房错落,白粉墙、琉璃白

簇拥着大门。正门一幅楹联云:“市列琳琅车水马龙开闹市,湖光潋艳云章履绮簇平湖”,坊额正中为镏金、颜体楷书“憩园”二字,镶以彩色霓虹灯管。大门及园中亭廊,轩榭房顶均以彩色霓虹管镶边,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五彩缤纷,为县城夜色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门正面,越过宽阔的公路,是一座新建的占地百余平方米的圆形大喷池。喷泉四周有台阶和环形人行道,供游人游览观赏。每逢节日或夜晚,喷泉齐涌,似雨似雾,如诗如画,时高时低,时强时弱,似明珠串串,如彩虹道道,似莲花盛开,如彩绸飘舞,为憩园大门壮色增辉。[5]
余干第一高峰——李梅岭

李梅岭在县城东南33.8公里处,面积5平方公里,海拔390米,为全县第一高峰,因峰顶常有白云缭绕又名白云峰。相传白水真人吴丹在此修炼。曾建有清溪观。隐士章嵩故居云峰斋、铁心

庵俱废,岭上东有罗汉崖,西有龙泉井,南北有石径上下,沿途凉亭四座,遗址可寻。此山嵯峨雄伟,白云缭绕。岭上林木茂密,古迹繁多,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素有“余干庐山”之美誉,古今登游者络绎不绝。如今的李梅岭,206国道和景鹰高速公路从旁通过,交通、通讯便捷,从县城前往只需1个小时车程,成了旅游观光、避暑、渡假、疗养的理想场所[6] 。
李梅传说
李梅岭,古名吴凤岗。约1700年前,魏晋时代的著名道人吴丹来到这儿定居。关于他来此定居的原因,至今在陕西终南山还流传四言十六字的篆语:
孝哉吴丹
卓行异人
以番而凤
致道之所
吴丹,号白石道人,郦邑(河南安阳)人。据记载,他“少学道,游罗浮、青城诸名山,得吐纳伸缩制炼服食诸术。曹操召拜左奉驾郎,不就。”相传四十岁游终南山,在山上得以上篆文十六字。一生游历天下,当他经番(今鄱阳县)至余干,到余干县南,夜宿一老妇人家,经打听得知该地名“吴凤岗”,大喜,就结茅居住,传说时年已130岁。后名士吴猛、许逊、葛洪、郭璞等每来拜访。传说他一直活到晋义熙四年(408),当时他 170岁,八月十五日,命诸弟子把他送到李梅岭南,腾云升仙而去。
应天寺

应天寺又名梅王殿。位于余干县梅港乡梅港街后的寺臂岭上。距县城约 29公里。始建于南朝宋孝建( 454-456)年间。清乾隆年间两次维修。是为纪念西汉开国大将梅鋗的专寺。相传,寺臂岭,山形山形奇异,如睡椅状。西汉梅鋗葬在此地。有风水师说道:此地有天子之气。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梅鋗墓果然有紫气薄天,皇帝急命当地官员截断其脉。故而寺名为“应天”。寺宇背山而建,坐北朝南。穿斗式木构架,单檐硬山顶,前后两进,前低后高,中有天井。内有梅鋗塑像,樟木雕成,高 2米余,形象威武,令人肃然起敬。[7]
历史名人

余干人文昌盛,素有“闽越百货集散”之繁荣,“江南名郡”、“鱼米之乡”之美誉。
历代人文荟萃,孕育了汉长沙王吴芮、宋右丞相赵汝愚、明礼部侍郎李伯玉等一批匡扶社稷、治国安邦的雄才俊杰。
自古文化昌隆,系唐代大诗人刘长卿、韦庄,宋代大词人黄庭坚、辛弃疾,明代理学家朱熹,清代戏剧大师蒋仕铨久居和笔耕之地。

刘萍(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