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烟雾
一片烟云出草堂,茅檐瓦舍放霞光。
遥看雾雨竹林满,俯视佳气玉井飏。
隋地时来多献瑞,金仙於扯颂无疆。
虽然不是蓬莱地,常见众僧咏霓裳。
草堂寺坐北向南,高大的山门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所书“草堂寺”金字横匾。步入院内,松柏、翠竹扶疏,浓荫遮地,也许是因为恰值春暖花开之际,整个院落内飘着一股淡淡的花草香气,与香客敬奉的香火之气融为一体。沿青砖铺就的林阴道北行,道旁耸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钟亭,与之相对应的是碑亭,再往前走就是大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明代施金泥塑如来佛像,佛像前安放着日本日莲宗奉送的鸠摩罗什坐像。
草堂寺之所以成为一座千年古刹,跟鸠摩罗什有着很大的关系。鸠摩罗什是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告诉记者,现存的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的一小部分。当时,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寺院,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
草堂寺大殿的西侧门外,有座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形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珍贵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塔前有两株苍翠的柏树,柏树间有口直径只有十几厘米的一眼小井,这就是草堂寺著名的景观“二柏一眼井”。据说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薪灭形碎,但唯有舌头不烂。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他。而那眼小井原是供寺内三千僧人饮水之用,一日忽然长出一朵莲花,众僧发掘开来,原来莲花之根就在鸠摩罗什之舌上,这大概就是“口生莲花”的由来吧。于是僧人就在井旁栽种了柏树,将其保护了起来。
美丽的传说连接着美丽的故事,记者一度误以为此井就是大名鼎鼎的烟雾井,也就是草堂烟雾的发源地。后来才知道,烟雾井还在其北竹林的深处。在这里记者碰到了寺里的僧人理勤,他告诉记者,他是山东人,曾游历过全国很多寺庙,来草堂寺已经有三年了,一边在寺里的食堂帮忙切菜,一边参佛。当记者询问他有关“草堂烟雾”的情况时,他是这样说的:“我从来没见过草堂烟雾,但我相信草堂烟雾一定存在过,但只有唐代有过。因为那时有著名的‘开元盛世’,天时地利人和,而草堂寺又是风水宝地,在盛世必然会发生一些异象,所以草堂寺会有烟雾源源不断飘向京城。”
穿过幽幽的竹林,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上,矗立着一座不很显眼的六角形木质古亭,因为年代久远,亭内的柱子已显得非常斑驳,而亭内正中正是那口著名的烟雾井。井台修得很高,呈六边形,记者目测井深有二十多米,由于井口太小,井水是否清澈无从得知,但可以清晰地映出一个人的投影。传说中,这里就是草堂烟雾的发源地。
户县当地对草堂烟雾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所谓的“草堂烟雾”就是指山岚水汽,因为草堂寺靠近终南山,而终南山沿线一带都属于热水带地区,地下都打出过温泉,每年秋冬时节水汽上升,形成薄雾,从西飘向东,看似仿佛都是从草堂寺溢出的,所以名为“草堂烟雾”;另一种说法是草堂寺曾是国立译经场,香火鼎盛,终日香火缭绕,形成烟雾飘在草堂寺上空。
其实,井内的地热是引起这股烟雾的真正原因。经省水文队等部门勘测,草堂寺近处有明显的地热异常,从临潼到眉县西汤浴的秦岭山前地带,存在一个地热田,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每年秋冬的早晨,天气寒冷,空气潮湿,井内喷出的热气一时不易散失,和空中的水汽凝聚为一体,就生成这一罕见的景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