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重要的农历传统节日,也是简州人最看重的传统佳节。
从严格意义上说,春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民间欢庆持续要达半月。
简州大多地方的民俗习惯,春节是提早到腊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就开始的。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简州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这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灶王爷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在简州,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饼等。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接着,便将神像揭下焚化。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杆和松柏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一路顺风平安到,请对玉皇进好言。”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起到除夕止,简州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这一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所以,在春节前扫尘,是简州人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沱江两岸,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接着,就要贴门神年画、春联。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简州人把每年岁末和岁首这两天叫做“过年”,岁末称“大年三十”,岁首叫“大年初一”或“新年初一”。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可见,民间对这个节日是十分讲究的。
岁末这天早晨,吃了早饭后,男人们忙着打扫院坝,清理阴阳沟,干干净净过新年。女人们则忙着煮鸡炖膀,筹办丰盛的午餐。
近晌午时,男人们搞完了清洁卫生,女人们已把雄鸡、腊肉炖好。这时,一家大小开始敬奉天地、祖先。敬天地时,先摆一张小方桌或高板凳在院坝里,放上雄鸡、刀头。雄鸡一般放在大盘子里,用两根筷子把鸡头支撑起来使鸡头向上,鸡尾上还要留一根最长的尾毛,看去确实有些“雄”的样子;所谓“刀头”,即用一块方形的腊肉或鲜肉做成,一般放在碗里。敬天地时,先在酒杯里倒上酒,然后点香蜡。香为三根,叫“一炷”,蜡为两只,称“一对”。香蜡插好后便是合家向天跪拜。跪拜时,父母跪在前,叫做领跪,其余的人在后。跪下后,领跪者口里要念念有词向天地通禀,其内容,不外乎是求天地风调雨顺,保佑国泰民安,保佑家人没病没疾,万事如意等等。跪拜通禀后全家起来烧纸钱,纸钱用草纸裁成长约六寸、宽约三点五寸的长方形纸块,上面用钱崭打上“(◎)”形,据传,阴间使用的就是这种“钱”。在给天地烧纸的同时,还要给已故的亲友烧纸。不是另烧一堆,只在口里念道:“某某,某某,今天是过年,请来领钱,保佑我们全家没病没疾,万事如意。”烧纸时,如果燃得旺,纸灰飞得高,火苗燃得“霍霍”响,说明天地、已故亲友已来领走纸钱,并且十分高兴,预示全家吉利,那么一家人都会在内心里得到宽慰。
敬完天地后就是敬“香火”,香火就是列祖列宗的神位,都供在堂屋正中。一般说,湖广入川人的香火写“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广东入川人的香火写“某氏历代考妣之神位”。所谓香火,实际上多指亡故的直系长者。古人最重师道,所以把老师也“请”上了香火,与祖先相提并论。敬香火时就用敬天地的雄鸡、刀头,也是点香燃烛,跪拜求祖先保佑,然后是烧纸。敬天地祖先的同时,要放鞭炮,以驱邪迎祥,同时也表喜庆。
敬神之后,女人们继续作饭菜,男人们则多去贴对联。贴对联时要先贴堂屋门,再贴厨房门或住房门。贴完之后,便在猪、羊、牛圈上贴“血财兴旺”的红纸条。传说,这样作了之后,猪、牛、羊等六畜才不生病。
到了中午,便是吃年饭的时候。年饭是特别丰盛的午餐,一般都要搞六、七道菜,乃至十多道菜。不管做菜多少,鸡、鱼这两样是不能没有的。鸡为“凤”,取“龙凤呈祥”之意;而鱼虽然必须上桌,但不吃或不吃完,一定要留到正月初一以后,表示“年年有余(鱼)”,象征日子的富裕。吃年饭时,不管人多人少都不能分桌,必须全家围坐一桌,以示和睦、团聚。吃饭前要先给已故的老人(一般指父,母)舀半碗饭,在饭碗上放一双筷子,并说:“爸爸、妈妈(如果是父母双亡的话。假设只死父,当然只说“爸爸”了)现在吃年饭了,请老人家入坐。”然后阖家饮酒、吃菜。年饭要慢吃,吃的时间越长越好。不过,多数人并不过分讲究,只要酒足饭饱便可下桌撒席。
吃年饭的时候谁都不得串门,如谁在人家吃年饭时去敲门,则叫“岔”了年,将被认为不吉利,这人一定会遭到冷遇。所以,吃年饭时谁也不去谁的家,而每家人又都关门吃年饭,为的就是不让别人“岔年”。
年饭吃完后,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出外任其玩乐。一般说,老人们喜欢自由自在地转山坡、田坎,或三、五个在一起说笑、聊天、谈家常;青年男子多喜欢玩川牌。川牌的玩法多种多样,如“斤八个”,“逗十四”,“敲敲”,“乱撮”等等;姑娘大姐多喜欢上街看热闹或踢毽子;小孩子最喜欢玩的是放“欢喜弹”和“扯响簧”。欢喜弹,由玩者自做。做法是在锡块上打个洞,在洞里装黑色火柴头药,再用带有钉子的橡皮拉紧,用时朝地上一丢,便可发出比鞭炮还响的声音;响簧,就是竹簧。有单、双之分,单竹簧又叫“地转转”,玩时用绳一拉,竹簧在地上风快转动,发出“汪汪”的声音。双竹簧中间是木制的“”形的轴,两端各带一个竹簧。玩时用线绳套轴心,将竹簧舞转,竹簧就会发出“汪汪”声。技巧较高的还可将转动的竹簧抛上空中,再用线绳接住而竹簧不落地。
总之,大年下午开始玩耍,玩什么,怎么玩,完全听其自便,只要不做违法或不安全的事,一般不会有人干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