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经济发展

家乡区县: 西安市蓝田县

概况

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8.45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4:39: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4亿元,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2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3 %,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101%,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34亿元,增长16.3%;实际引进内资10.1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102%;实际利用外资1181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 % 。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9955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90元,增长11.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8]

产业发展

2006~2011年持续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4:37:39。工业经济迅猛扩张,加快工业园二期开发,新增入园企业41户,建成福润禽业、伊利冷饮等一批知名企业;西北家具工业园启动建设,引进企业90户,被列为蓝田省100个重点扶持的工业园区;培育尧柏水泥等过亿元企业10户,发展“两户”企业8300户,改制县属企业14户。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粮食年产量保持在30万吨以上,优质核桃、畜牧养殖等产业不断壮大,建成12.8万亩水杂果、8万亩蔬菜、12.5万亩优质核桃基地,被确定为蓝田省核桃发展重点县,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62个,年出栏肉鸡200万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个,创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个,创立农业产业化品牌41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旅游商贸不断繁荣,完成蓝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建成汤峪碧水湾、温泉水镇等综合性三产项目,发展农家乐245户,“美食、美玉、美景、美汤”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旅游综合收入累计实现7.9亿元;积极推进各类市场建设,发展商业网点358个,城乡三级商流网络体系进一步健蓝田。[8]

农业

蓝田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南群山环绕,北部丘陵起伏,中西部川原相间,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按照地形地貌、农业资源、生产特点的相似性,全县划分为四个综合农业区:即骊山南坡丘陵沟壑保持水土林、牧、农区,河谷川道农、牧、副区,黄土台原农、工、牧区,秦岭北坡林、牧、特区。其大部分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向以小麦、玉米和豆类为主,兼及水稻、林果和蔬菜,农耕业是传统的经济门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中共蓝田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增加67.6%,粮食总产增加63.5%,棉花增产65.5%,油料增产73.5%,大家畜增长7.2%。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一平二调共产风和瞎指挥、高指标、浮夸风等“左”倾错误,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1961~1962年,全县粮食和大家畜,几乎下降到建国初期的水平。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确立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又得以发展。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5972.9万元,粮食总产量24326万斤,比1957年分别增加24.9%和34.4%。196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下简称社教),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由于“左”倾路线的严重危害,蓝田成为重灾区,一大批干部、群众惨遭迫害,刚刚复苏的集体经济又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党内健康力量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抵制和斗争,坚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粮食产量保持在1965年的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肃清了党内外“左”倾错误的干扰和破坏,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蓝田的农业经济又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2077万元,比1978年增加75.3%,为1949年的2.6倍,粮食总产量39035万斤,比1978年增加44.4%,比建国初增加1.6倍。牛羊肉、林果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商品率显著提高。1989年提供商品粮2771万斤,比1978年增加864万斤,提供肉类1379.4万斤,人均25.4斤;鲜奶1404万斤,人均25.8斤;禽蛋509万斤,人均9.4斤。农业劳动人均创值,1949年为256元,1989年提高到4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8年为52.6元,1978年为57.2元,1989年达到299元。[9]

工业

据出土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开发使用蓝田玉,有玉璧、玉戈等。殷商时,华夏族商支系活动在滋水(今灞河)鹿塬一带,使用刀、斧、戈、钺、锯、削、锛等青铜器具,孟村乡怀珍坊建有冶铜作坊,冶铜炉灶。战国时期,铁器使用,鹿原东香村已生产V型铁犁铧,并生产铁制农具锄、镢、镰、锨、耧铧等。

秦始皇时,得蓝田水苍玉制为传国玉玺,李斯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从此,蓝田玉受到青睐,蓝田逐渐成为玉器加工之乡。西汉时设盐铁官,奖励盐铁生产。孟村乡双柏树村出土文物有西汉早期车水灌溉用的铁制机械齿轮。中为方孔,排列整齐,并有向右旋转的16个斜齿,结构合理,表现了西汉早期机械加工工艺水平。汉建元三年(前138)武帝扩秦时上林苑东至蓝田,在焦岱修筑了鼎湖宫,宫阙精巧,气势宏伟,表现了很高的建筑技艺。北宋时,县城北三里头村南曾建冶铁作坊。明崇祯年间,锻造业遍及民间,现存县文管所一铁制九莲灯相传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刘宗敏给本县城隍庙打制而成,九莲灯工艺精细,造型逼真,表现了较高的锻造工艺。

清同治、光绪年间,蓝田漂染业兴起。县城及东西两川、焦汤一带已有染房数十家。漂染原料为丝棉织品。制土靛业也随之兴起,东川农民多以种蓝为业。东南秦岭山区,乡民多采摘五倍子、橡子卖给染坊,后洋靛输入,土靛不敌,种蓝业随之萧条后逐渐绝迹。西川洩湖乡纺织技术为全县之首,乡民用旧式机杼织成土布,以结实耐用受到欢迎,大宗贩者曾络绎不绝贩往甘肃、宁夏一带销售。清至民国,淘金者曾在辋川河、焦岱老虎沟淘金,终因量少而终止。民国24年(1935),民国29年(1940),焦岱寺沟有煤系岩露头。煤商张子珍、裕泰公司,先后两次试采,均因藏量过少而终止。民国时期,厚镇乡姜刘沟廖家坪,出产“土子”(锰矿颗粒)。陕西省政府建设厅在展览会上,曾开辟专栏,对土子以蓝田特产进行介绍,并由民间手工开采,行销秦、陇、晋等省区。

解放前,蓝田经济凋敝,工业生产以手工业为传统行业。活跃在农村有“八大匠”(木匠、铁匠、泥瓦匠、银匠、鞋匠、烹饪、篾匠、陶匠)和“五坊”(磨坊、染坊、油坊、豆腐坊、粉坊),除此无大机器工业门类。民间传统手工业者分散于城乡各地,以农为主,兼作手工。多数利用农闲活动于集市自由经营,少数在县城集镇开设门铺自产自销。当时主要有铁器、漂染、竹木器、缝纫、砖瓦、酿造、修理、绱鞋、理发、皮麻、轧花、弹花、首饰、油坊、木炭、烹饪等行业和作坊。这些行业,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劳动强度大,资金困难,销路不畅,行业此起彼伏,变换经常发生,经济上常处于困顿不前状态。1949年解放时,本县私人手工业者470个,资产39.61万元。从业人员835人。经过三年经济恢复,1952年,工业总产值62.37万元,从业896人,比1949年产值增长了57%。个体手工业者462个。1953年国家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私营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行公私合营,手工业合作社逐步建立,1957年全县有手工业合作社29个,从业人员471人,年产值55.17万元。县办工业始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一哄而起的先后有铁厂、秦岭铁矿、农具修配厂、砖瓦厂、水泥厂、制糖厂、副食厂、面粉厂、印刷户、肥皂厂、细菌肥料厂、石灰厂、榨油厂、酱醋加工厂等14个工业企业。从业人员928人,年总产值237.76万元。以后各社队也在办厂热中,以“跃进”精神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工厂263个,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供销矛盾突出,到三年困难时期,先后下马225个,1963年仅留下52个企业(其中国营企业4个,县办集体企业6个,社办2个,小手工业者40个)。1964年,贯彻中央“工业七十条”“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业企业开始稳步发展。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28个,职工565人,总产值186.49万元,实现利润14.36万元。此间,中国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属向阳公司(以下简称向阳公司)来蓝田建厂,生产军工产品,向阳公司迁蓝田,对蓝田工业外环境改变很大、交通、电力设施、工业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向阳公司作为军工单位自成体系,但在技术上对县属工业及以后的乡镇工业有很大的辐射和渗透。特别是80年代,向阳公司军转民产品和地方工业技术交融,彼此协作,相互促进,对地方工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人才和技术的相互交流,起到了“借柳成荫”的效果。80年代中,蓝田工业的产值、布局、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工业企业受到冲击,在批判“洋奴哲学”、“管卡压”的同时,正常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合理的规章制度被批判,不讲成本,不讲核算,不搞积累,工业企业遭到损伤,经济发展徘徊不前。196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从上年的202.83万元,下降到120.84万元,下降幅度达40.38%。70年代初,县工业企业开始复苏,各厂矿陆续扩大生产规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后从农村招入工业企业。到1976年,本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4个。总产值949.93万元,实现利润39.37万元(不含社队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贯彻“工业三十条”,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各企业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正常的生产秩序逐步恢复。各企业加强了经营管理。又不断扩大了自主权,使本县工业由小到大发展起来,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和多门类多格局的经济产业结构。计有机械、建材、纺织、缝纫、森林、食品、电力、化工、玻璃、光学仪器等工业门类。

1989年,蓝田各类企业发展到17497个,工业总产值12624万元,独立核算的主要工业企业有176个,总产值10963.7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7个,产值6390.9万元(中央及省属企业6个,产值4490.9万元,县属企业21个,产值2033.9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149个,产值4572.8万元(县属企业11个,产值584万元,乡镇130个,产值3828.9万元,劳司办工业8个,产值159.9万元。)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33571万元的37.6%。职工人数5490人(未包括中央及省属企业),其中县属企业2555人,乡办企业2935人。主要产品425#水泥、汽车传动轴、奶粉,硫化黑,高铬耐磨铸铁球,水晶饼、光学仪器等先后被评为省、市及部属优质产品。

向阳公司80年代后,也有汽车大梁285架、剑杆带、石墨化炉、压力容器、烧结机等投入市场,参与竟争。

但是,蓝田工业从整体上看发展水平较低,拳头产品不多,竞争优势不强,没有形成足以左右经济形势的大中型工业门类。县属工业仍被计划经济卡得太死,统得过严,应变能力不强,乡镇企业管理水平尚低,资金贷款过多,农副产品、机械加工和矿产采掘工艺水平低,生产能力差

张妍(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