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卓问渔先生

家乡区县: 贵州省金沙县

在金沙县城中心有一条小巷叫卓家马路,其中段是金沙著名特产“富生同”酱油的生产原址酱园坝。著名国画家卓问渔先生的父辈从四川富顺迁入贵州后就在此以经营酱油、糕点等逐渐成为金沙商界的代表人物,卓家马路也因此得名。90年代初,卓问渔先生从毕节回金沙定居,在原酱园坝一角修了围墙,建造了一层四间住房,在园内遍种竹子、花草,带领他的学生们从事中国画创作,并为小园取名“竹居”,自撰门联请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萼华先生为“竹居”题名书联,门联为:曲径香飞,小园风定宜诗画;蓬门蔓掩,深院雨过权奕琴。
卓问渔先生1916年生于贵州省金沙县,早年在黔西读书期间就跟随以画设色山水、花卉、人物著称的周临川先生和以画水墨山水、竹、花卉著称的熊佐禹先生学习传统中国画,成为两位先生的得意门生。在贵阳读书期间经贵州名宿、原达德学校校长谢孝思(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引见,投师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画科主任,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被美术界誉为“东方米开朗基罗”的吕凤子先生门下专攻花鸟,兼习山水。1937年卓问渔先生毕业于四川艺专,1940年,在重庆,用一丈五尺宣纸创作了一幅题为《工农商学兵,一起来救亡》的宣传画,整幅作品近百个人物,形象生动,真实感人。1946年在重庆国立艺专工作,1948年在重庆、自流井(现名自贡市)、富顺三地举办个人画展。1951年任贵州省中苏友好协会主任。1955年以山水画《晚归》入展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1956年以《为了爱》及山水花鸟画各两幅入展西南区知名画家国画作品展。同年《慰问军属》年画获贵州省一等奖,并应贵州人民出版社、省科委之约绘制《韩梅梅》、《王相敬》、《一个拖拉机手的成长》连环画正式出版发行。1957年以《奶奶今天是星期》及工笔人物、山水、花卉各3幅入展全省美术展。1958年创作的《娄山关隧道》入展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画展并获二等奖,作品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展出。195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与贵州著名画家王渔父、孟光涛、宋吟可、蒋梦谷、方小石等同为贵州老一代知名画家。卓问渔先生于中国诗书画均有较深的造诣,犹以中国画牡丹著称,被誉为“卓牡丹”。
十年文革期间,卓问渔先生被下放到毕节,先后在电影院、农水局工作。曾被安排去电影院从事卖票、收门票工作,因不会算帐,常出错,多次受到电影院头头没头没脑的训斥。不过,卓老对人生的沧桑与沉浮,始终能够泰然处之。
卓老一生风趣幽默,北京大学教授蓝芸夫先生在其所著《亲戚情话集》一书中曾有记载。他的很多引经据典的风趣言谈,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如“远看女人近看花。”、“满屋皆字画,必是俗人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无肉则瘦,居无竹则俗”。有人曾问他名字的由来,他用一句唐诗哂笑作答:“桃花尽日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可知卓问渔先生性格中相当淡泊与悠然的一面。
卓老于1997年12月25日辞世,终年82岁。如今人去楼空,每次经过竹居,看见小园日益衰落的景象,脑际总浮现他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他在画竹时强调撑杆的情景,画牡丹时每画一笔,总要把宣纸拿起来对着灯光反复观察的情景,让人琢磨不透而又感到神秘莫测……
卓老的竹居非常简单,一院一楼四居室。园内篱笆井然、翠竹青青、藤蔓缠绕、花事纷繁。客厅有一套简朴的五人沙发,一长茶几,墙上挂着陈恒安的篆书条幅,黄济云的行书横幅和一幅吴昌硕画的设色山水。
每次看望卓老都非常随意, 泡茶、装烟,然后戴上他的老花眼镜,往画室的大床上一靠,叭嗒着老巴斗,寻视着画室满墙的山水花鸟,悠然地与我们聊天。卓老和别的可敬的老人没什么两样。只是他那张大床的一侧,堆满了大大小小厚薄不一的书籍和画册。
卓老竹居的画室,除了一张硕大的画桌,就是那张大床,几张小方凳,到处是香烟,有“巴山”雪茄、“草海”、精装“黄果树”,一大摞蜂王浆口服液横七竖八地摆着,画、书、笔、墨、纸、砚和颜料也杂乱地摆放着……
第一次拜访卓老,他正往画桌上平铺一张高档的四尺徽宣,我们急切地期待着卓老画兴大发,但卓老总是慢悠悠,迟迟未动笔。招呼我们入座后,他却把话题转入他的腿如何如何的不如从前。直到他把要说的话说完,他才开始研墨。他将新墨与老墨绑在一起磨,并说,这砣老墨都一两百岁了,还是老友陈恒安送的。 说罢,老人家吩咐他的学生端来一钵清水,取出羊毫斗笔,调好墨色,撑开两腿,全神贯注,恢复了作为艺术家所特有的神情。须臾,几笔老杆,几笔花瓣,斗笔在老人家手中颠三倒四,一丛鲜活的牡丹便跃然纸上……
第二张是水墨劲竹,一枝长锋间毫笔在四尺宣上提按纵横,几乎倾注了卓老全身的力量,几分钟时间,两三杆冰雪重压下的劲竹节节拔高,最后一道工序,卓老用笔蘸上水,右手横拿着笔,左手轻拍右手臂,点点淡墨浸入宣纸,画面上顿时妙趣横生……
这就是昔日的“卓牡丹”,贵州美术界名宿之一的本来面目,令人久久难忘……
画毕,卓老很满意,谈道:一个人精神上要富有。对住所,我不太讲究,但要吃好。其实卓老对居住是有要求的,他说:有些人在屋里摆上假花,虽然好看,却没有生命。依我看,还不如栽一盆青草。当话题转到他屋里那一幅陈恒安的书法上时,卓老显得深沉起来,说有一夜,他梦见陈穿新衣,便写信嘱托陈多多保重。陈回信,言病疾已愈,让他放心。遂写了一幅甲骨文送他,尽显朋友的深情厚谊。谁知,刚过一月,惟有字字如刻,而他的知交陈恒安先生还是走了……
在题落款时,卓老沉思良久提笔迅速地在那幅牡丹上写下“奢谈韵致写天香,阅尽风尘鬓满霜。有道求荣神可助,萤光一闪属空亡”,紧接着在那幅劲竹上写下“无地种竹羡山家,潇湘清影浑无涯。偷闲迳向幽溪觅,隔岸千篁望眼赊。”最后卓老还在一空白处动情地写下“不胜怆然”。并每幅连钤三枚印章。
于故乡,卓老情有独钟,从他的诗中可见一斑。“年年总以惜花忙,采菊归来袖满香。古寺钟催声抑塞,东山月上影苍凉。牧童叱犊出幽径,墟里炊烟接大荒。小涧清流添美韵,一怀诗趣过蒲塘。”(过戴家堡)、“倦世归来学种瓜,满园棘莠侵桑麻。欣看苦竹犹坚节,爱煞枯梅尚著花。惯见风云仍劲健,久经冰雪未咨嗟。应怜此圃何荒秽,自扫横渣付火煅。”(离休回乡所感)。金沙高岩寺卓老撰写的一副对联,表现出了另一种情趣和气魄:“ 玉屏金宝拥高岩,曲水悠悠,青岚抹野,隐椅开襟,尘凡都涤尽; 绿竹白云参古刹,层峦莽莽,碧色连天,凭栏远眺,浩气自磅礴。” 寥寥数字,已将他超凡脱俗的境界和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谈到晚年的景况,卓老用他的一首题画诗作答:“几经风雨斗严寒,犹剩枝头几点丹。时令频催体魄老,结成梅子也心酸。”。谈到人生的艰难之处,卓老愤愤然又有些戏谑地说:我的墓志铭早想好了,这就是:卓问渔,爱党,爱国家,爱中国画,一生坎坷,从未害过人,死可瞑目。
是的,人生说长亦长,说短亦短,作为贵州画坛名宿,辞世十年后的今天,仍留给人们长久的思念,这就足够了。卓老,愿你在冥界的乐园里静静地安息。
我的能力秀:http://www.wm23.cn/lixun123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129781726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5129781726?source=blog
我的词典:http://www.wm23.com/wiki/uc/89193.htm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51356559.html

为了60分(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