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饶平县城黄冈镇,一提起余比儿的名字,远近都知道这位残疾人是广东省优秀民间工艺师,一个典型的“侏儒”巧匠,名扬海内外的“袖珍”艺人。
近日,我们前往饶平县城老居民区,走过了几道弯曲的街道,来到余比儿家中,慕名拜访了这位民间艺人。一进门,一间不足三十平方的房子、几张老旧的椅子和几块木板拼成的工作室便展现在眼前。初次见面,令人难以置信,眼前这位身高不及1.2米,佝偻着背的古稀老人就是余比儿大师。正因为这位“袖珍”艺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比儿大师”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人生。
今年七十多岁的余比儿,是地地道道的黄冈镇人,他幼年家境十分贫寒,加上身子矮小,是一个残疾人。因此,家庭也没有供他上学读书。童年时代,他是蜚声闽粤的纸扎纱灯工艺师余长成家里是他的常客,一有空,他就帮助余长成师傅忙这忙那,有时偷偷地学。师傅余长成看在眼里,喜在心头。13岁那年,便收他为艺徒。从那时起,他克服了个头矮小的种种困难,刻苦学艺,在师傅悉心栽培下,对纸扎纱灯工艺的热爱与日俱增,日复一日,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艺术,终于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结就是半个多世纪。
“学艺那年,一件件精美的纸扎纱灯工艺品,对我有着无比的诱惑,特别是余长成师傅对创作的认真态度以及他对传统工艺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谈起自己的纸扎纱灯艺术启蒙,余比儿可有说不完的话,“那时,我耳闻目睹就是工艺艺术精品,床上、桌上、地上放的全是栩栩如生的工艺品,特别是师傅对艺术追求的韧劲已深深扎根在我心里,尽管当时没有常人的体魄,遇到的困难阻力不少,但我头脑清醒,还是慢慢适应了,在师傅一丝一毫的精心指教下,我很快入得其道。”
是啊,艺术源于生活,没有内涵就缺乏长青不衰的生命力。正因为余比儿对纸扎纱灯工艺情有独钟,加上自己发奋学艺,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就这样,以他的执着,以他的毅力,不到几年时间便“修成正果”。在余比儿多年不懈努力和刻苦探索下,他的艺术越来越精,名气越来越大,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上世纪60、70年代,他手扎的纱灯、宫灯已红遍了整个粤东。尤其是后来经他重新进行造型设计后的饶平布马舞,成功地脱胎换骨,栩栩如生,名扬海内外。也正是如此,他没有辜负师傅临终的瞩托,终于成为“粤东工艺名师余长成传人”。
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使余比儿的创作思路更加宽阔,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凭着坚强意志和坚强不屈的信念,不断发展新的表现形式,赋予花灯新的内涵。他不拘泥于传统,并将传统花灯的纸片工艺发展到以漆片为主,将纸雕、剪纸、填绣、渲染纸花、人物纸塑融于一体,成了一门令同行自叹不如的绝技。如60年代初,他的一盏《桃花过渡》纱灯,便融入了舞台人物的手势、动作,使之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作品参加了汕头地区民间工艺展出评比,荣获第一名,1987年在汕头市举办的第一届迎春联欢节的“花灯展赏”上,他与余锡鑫共同制作的直径1.22米的龙凤大红灯笼展出后,悬挂于汕头中山公园正门,令过往市民大为“喝彩”,后该作品被汕头市博物馆收藏,人们称这对龙凤灯笼为“灯笼王”。1998年春节,他还为饶平县城文艺化妆游行队伍专门制作了一个更大的灯笼,直径为2.2米,其外观体型,让路人叹为观止!
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最令余比儿引以自豪的是,他运用精湛技艺重塑“布马”,他先用竹子、篾片辅以钢条铁丝扎成马的框架,再加以造型,糊上纸,在纸面上贴布,装上饰物或彩绘。为塑造“骑”马艺人的英姿勃发,还为“骑”马人制作了一件长及足踝的披风,成功地包装了饶平布马舞,让这一盛行于山区的民间舞蹈焕发异彩。经过一番打造,精心设计制作,推陈出新,布马舞的生动传神、色彩丰富的艺术特色更加突现,使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奇葩,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饶平布马舞在国内各地表演时屡获殊荣:曾两度应邀赴香港参加文艺游行,应邀参加澳门庆回归庆典活动,备受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赞誉广泛,好评如潮,名扬四方,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画卷。饶平布马舞因此被收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余比儿也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民间工艺师”。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半个多世纪的倾情奉献,余比儿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艺术上,并以他对民间艺术的不懈追求及对工艺制作的精品意识,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对他工艺制作的赏识,他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及港澳台同胞慕名前来求作品的,而且他还致力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目前,在他精心指导下的两名年青徒弟已脱颖而出,师徒们都决心让这传统的民间艺术不断走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