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贵阳古井:一花一世界 一水一神灵

家乡区县: 贵阳市观山湖区

水是生命之源。贵阳的地泉水极为丰富,是昔日市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自来水的普及是在贵阳解放后。此前只有机关及有钱大户用得起。民国以前更是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

掘井取水,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份厚礼。旧时贵阳一般市民家庭都备有一口水缸,用木盖或合朋石做盖以装水。那时有挑水买的职业,可给用水户挑“包月水”,也可零挑。除南明河、市西河沿岸附近住户用河水外,其他地区的市民大都用井水。因此水井与贵阳市民的关系非常密切,城内外的水井也近六、七十口,堪与井城独山媲美。

追忆贵阳的古井很有趣,一是很多老地名就是水井名。谁附生于谁?很难划分。如黑羊井、团井(在团结巷)黄家井、姚家井、金井(在小十字)、竹筒井(即筑同街)、太乙井、百腊井、皂角井(非花溪大道上的皂角井)、龙井……,既是井名,又是地名。二是以姓氏取名,如薛家井、范家井、黄家井、姚家井……。三是以形取名,如四方井(有两眼四方井)四眼井、棺材井等。

最有趣的是双井。一眼地泉分左右喷出,在地面上建造了两口同样造型,同一大小的井池,形如“双胞胎”,故叫双井,地名亦叫双井巷。四是以水质优良取名,如圣泉、一品泉(即龙井等)。五是以风景点取名,如黔灵上公园内白象山脚的井得名白象泉、檀山洞(唐山洞)外的井取名檀泉、大罗岭下的井名大罗泉。六是以发现地泉季节取名。如三民东路的三元井(尚存)。

在明初有外来人在这一带开荒定居时,农历正月发现第一股地泉,取名上元井,七月发现第二股地泉,取名中元井,十月发现第三股地泉,取名下元井。沧桑巨变,中元和下元井已消失,人们纪念这两口井,就把中元、下元加在上元井头上,合称三元井,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的古井之一。

水井对贵阳市民昔日的生活、生产太重要了。也培养了人们珍惜水源的行为道德。

首先在建造水井方面遵循科学,环保的理念,一般一眼地泉眼的地面上分别建一井三池,或一井二池。第一池水流至第二池,再流入第三池。一池饮用,二池洗食物,三池洗衣物。既一水多用,又符合卫生。

在水井旁建神庙,希望神灵保护水井。如在龙井旁建龙王庙,在三元井旁建三官殿,因“三官”中有“泉源水官”。

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要祭井。每年春节的正月十五,各行各业或各街区耍龙结束后,各支舞龙队要分别去“拜井”然后才将龙送到化龙桥下“化龙上天”。留传至今的前人为水井撰写的楹联,说明人们已将水井敬如一种文化现象和贵阳一景。

如圣泉的联曰:“增增减减,不增不减常增减;长长消消,不长不消自长消。”(长即涨)。三元井联曰:“科目蝉联翅厚泽;状头鳌占俯清流。”寓意“三元及第”。薛家井联曰“红浣花笺通蜀国;翠漂竹箭导天山。”。龙井联曰:“彩常云护光腾五;润每霖施瑞应三。”。

双井联曰:“涓涓蟾滴东西引;漾漾鸳浆左右分。”。月亮井(大同街上)联曰:“蝉镜轻楷菱漾彩;鸡缸浅酌桂飘香。”太乙井联曰:“金壶瀣合星官酒;宝镜磨宜月娣湔。”。四方井联曰:“盟到贤人心本正;濯将孺子步能端。”寓意做人要心术正。竹筒井联曰“泉本能廉因有节;源真不匮岂无根。”寓意做人要有节气,做官要廉洁。还有不少为水井写的楹联,不一一道来。

贵阳百年古井,是历史留给贵阳的一份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市文物局通过普查。上报市政府批准第一批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的古井,其中老城区中的有百腊井、扁井、薛家井、南岳山月亮井、三元井、檀泉、白象泉、黔灵山上月亮井、皂角井、吉祥路的大井、市东村的四方井、太乙井、金顶山井、红岩路的猪鬃厂井。

草内妹╮(╯_╰)╭(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