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贵阳市金阳新区的开发建设,原野鸭乡政府已经淡出历史了。常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原本描述自然界河流改道的老话,用以形容人类社会行政区划的变迁,同样也很贴切。数百年来,野鸭乡这块地盘上的建制就多次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野鸭乡位于贵阳市西部,乡政府所在地茶园村距市区十公里,东部一些村寨与城区云岩区、南明区相邻,南面与花溪区接壤,西面为金华镇和朱昌镇,北面是白云区,是贵阳市三个郊区当中,离城最近的一个乡。这地方在元朝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明代属贵阳军民府,清代属贵阳府贵筑县。1914年属贵阳县,1941年属贵筑县。1949年贵阳解放以后,仍属贵筑县,1952年,贵筑县调整区、乡以后,属于贵筑县第五区野鸭乡、金鸭乡、栗木乡、麦西乡和第六区阳关乡范围。1955年属贵阳市郊区办事处金华区公所,1956年属贵阳市郊区原野鸭乡和阳关乡范围,1958年属贵阳市乌当区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红旗人民公社更名为金华人民公社,1961年,从金华人民公社分出野鸭、阳关、金鸭、麦西等管理区成立野鸭人民公社,1983年改建为野鸭乡,辖茶园、二铺、小箐、上麦、下麦、养马、上寨、大关、阳关、新寨、金鸭、金关、大凹、杨惠、龙泉等15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146个自然村。
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贵阳市城区总体规划》,明确在市区西北部的金华、阳关一带建新城区,即金阳新区。金阳新区以原金华农场和阳关农场为中心区,野鸭乡所辖15个行政村有10个位于金阳新区中心区周边,金阳新区的开发建设,加快了野鸭乡城市化的进程。
为适应金阳新区开发建设的需要,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决定,将野鸭乡从乌当区划出,归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管理。为统筹全市城乡发展,推进金阳新区建设,2006年,贵阳市政府报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撤销野鸭乡政府,设立金阳街道办事处,于7月19日举行了挂牌仪式,新成立的金阳街道办事处仍旧由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市委、市政府为加快三桥马王庙片区开发,2007年6月,将金阳街道办事处所辖茶园村、二铺村、小箐村部分区域并入杨惠村,将养马村、新寨村、阳关村部分区域并入金鸭村。经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于同年8月30日,将调整后的杨惠村、金鸭村和茶园村、金关村、大凹村划归云岩区管辖。2008年5月,市委、市政府再次作出决定,将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阳街道办事处成建制整体移交金阳新区管委会管理。
前几年,乌当区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把野鸭乡本世纪以来的区划变迁称为“裂土之痛”。若仅仅着眼于乌当区的局部利益,这种感情不难理解,因为野鸭乡近在城边,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原野鸭公社于1983年改建为野鸭乡的时候,辖区面积为95平方公里,有稻田9179亩,土11075亩,总人口22789人。到2006年撤销野鸭乡政府成立金阳街道办事处的时候,该乡已拥有4万5千多人口。在1978年以前,乌当区最大的公社是东风公社,野鸭公社位居第二,当年,东风公社分出5个大队成立永乐公社,从此以后,野鸭公社(及后来的野鸭乡)一直是乌当区的“大哥大”。这么一大块“肥肉”,难免令人难以割舍。但从全市的整体利益来看,野鸭乡的淡出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野鸭乡本世纪以来的区划变迁,顺应了金阳新区开发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当年的野鸭乡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它已经把乡村城市化发展的接力棒顺利交给新生的金阳街道办事处了。原野鸭乡的淡出与金阳街道办事处的应运而生,如同传说中的凤凰涅槃,新生的“凤凰”更有活力,更具生气,因而将更有作为。
野鸭乡从最初成立,到改为野鸭人民公社,到后来又改为野鸭乡,再到最后撤销乡政府,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但对野鸭乡(还有野鸭公社)这个名字的缘起,很多人却并不清楚。我曾经听到不少人这样发问:“乌当区的羊昌乡政府建在羊昌村,朱昌乡政府建在朱昌村,新场乡政府建在新场村,新堡乡政府建在新堡村,下坝乡政府建在下坝村,水田乡政府建在水田村,偏坡乡政府建在偏坡村,百宜乡政府建在百宜村,金华乡政府建在金华村,大部分乡的名称与乡政府所在行政村的名称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乡政府都是根据所在行政村的名字来取名的。野鸭乡政府(50年代称乡公所)建在茶园村,为什么不叫茶园乡,叫做野鸭乡呢?”原因是这样的: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这地方曾经建立过一个乡级政权,是当时贵阳县第六区的一个乡公所,该乡公所设在今茶园村,名叫茶园乡。解放后,在这地方建立新的乡公所的时候,为了在名称上与旧政权有明显区别,就不再使“茶园乡”这个旧名称了。茶园村境内有个池塘叫做野鸭塘,野鸭塘环境优美,远近闻名,堪称当地的“名片”。于是,解放初期新成立的乡公所就取名为野鸭乡,以后乡改公社,再后来公社又改为乡,名字就这样沿袭下来了。
野鸭塘在乡政府东南方向,离乡政府一公里远。1973年,我插队劳动的野鸭公社杨惠大队第一生产队距野鸭塘一公里多路,1975年到1978年,我在野鸭卫生院工作,单位离野鸭塘不足一华里。那几年,我经常从塘边经过,茶余饭后偶尔到塘边游玩一会儿,有时候也和熟识的人在塘边闲聊一阵子,曾听当地人说起过野鸭塘的往事,因而对它有所了解。
野鸭塘这个名称的由来,我所听到的有三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在很早的时候,这地方有一座山,山上树高林密,鸟语花香,山下土肥苗壮,庄稼长得绿油油的。一天傍晚时分,天空浓云密布,山雨欲来。这时候,不知从哪儿来了个老者,手持长竿,赶着一群鸭子,要找地方借宿。当地农家听到那些鸭子嘎嘎嘎乱叫,闹得心烦,不愿让他借宿。一位好心人指着山脚下一片树林对老者说:“你不妨到那里去过夜,那些树茂密得像伞一样,淋不着你。”那老者找不着地方过夜,就赶着鸭子到山脚下避雨过夜去了。
当天夜里下了半夜瓢泼大雨,第二天早起,那老者和鸭子都无影无踪了,人们却惊奇地发现,山脚下出现一大片池塘,他们估计那一群鸭子是野鸭,天亮以后展翅飞走了。鉴于池塘的出现与那群野鸭的到来有关,于是,当地人就给池塘取名为野鸭塘。另一种说法与上述说法大同小异,不同的是,那群野鸭并没有飞走,第二天早起雨住天晴,人们一走出家门,发现那群野鸭正在新出现的池塘里欢快地追逐嬉戏呢,而且那群野鸭从此“定居”这里了。现在看来,这两种说法分明都是“聊斋”,然而,只有环境优美的地方,才能产生这么美好的神话传说,从这两种传说我们可以推测,这地方过去的自然环境一定是相当美的。还有一种说法不像前两种说法那么神秘离奇,却比较接近实际,此种说法是,这池塘里当年栖息着很多野鸭,当地人就管这池塘叫野鸭塘。既然野鸭们乐意在那里生息繁衍,可见这地方当年的生态环境是相当不错的。
野鸭塘里那些野鸭究竟是从什么年代起远飞他乡一去不复返的,这已经无从知晓了,我曾经问过家住野鸭塘附近的高寿老人,他们都说没有见过这塘里的野鸭。当年的野鸭塘位于今茶园村东南方一座小山北面的山脚下,四周都是庄稼。上世纪五十年代贵州第二工业学校选址在这里,野鸭塘圈进校园里面。“文革”开始后,二工校停止招生,成了只有教职员工没有学生的“空壳”学校了。1970年,邮政部利用该校舍办起了邮政机械厂,后来更名为邮政汽车厂、539厂,前些年更名为贵阳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近年又更名为贵阳普天物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幸的是,此处几易其主,野鸭塘总算被保留下来了,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遗憾的是池塘周边以石头砌就,岸上全是水泥地面,塘底已不再冒水,塘里的水都是自来水所提供的。
如今的野鸭塘位于“普天”厂区的西北角,约有七八亩大。东西两面为职工宿舍,东南方为生产区,东北方向为该企业的大门口,南面隔着一道矮墙,可以仰望山坡。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周围绿树成荫。靠近南岸新修一座凉亭,红柱碧瓦,六角攒顶,小巧雅致,十分美观。亭下有曲桥通向岸边。塘边常有人散步玩耍。野鸭塘从前是野鸭的家园,而今成了企业职工和附近居民的乐园。这正是:野鸭早已远飞去,此地仍有野鸭塘。水清亭秀环境美,塘边游人喜洋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