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刺绣
西峰的香包刺绣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色与彩、布与线、形与神兼蓄齐备的艺术。它起源于夏商奴隶制时代,经过漫长的封建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带着原始的气息,合着时代的脉搏,从远古走来。
西峰的香包刺绣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色: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精细纤丽;既有浓烈娇艳,又有清纯素雅;既有大写意,又有纯工笔。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吉祥;色彩浓烈艳丽,过度跨越色谱;绣面厚实凝重���形态稚拙传神;工艺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是继湘绣、苏绣、川绣之后的又一绣种,已形成陇绣风格。
民间剪纸
庆阳民间剪纸,天真浑厚,古拙质朴,极其鲜明的体现了中华先民对生命崇拜的原始图腾文化,从气质、感性中流露出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被誉为“田园诗”、“抒情民歌”。过去,民间在逢年过节、婚嫁寿庆时都要剪出一些花鸟,人物等图案,贴在窗子上,俗叫窗花,以示喜庆。现代剪纸更体现了神奇的美学特色,丰厚的民俗内涵,伴随新时代而绽放异彩。庆阳剪纸的特点,造型粗放厚重,线条分明,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块面与线条、虚与实、阴与阳相结合,将粗犷、奔放、夸张、古朴、细腻、工稳结合一体,构象独特。全区从事剪纸艺术的作者有150余人,其中西峰的田秀茂、马秀珍、金香莲、吉彩琴、杜秀梅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他们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层次展现着自已的艺术才华,使庆阳剪纸丰富多彩、异工同曲,成为一绝。
陇东唢呐
西峰地处董志原腹地,董志原周围沟壑纵横,沟、原、梁、峁独居。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孕育滋生了内涵独特的陇东唢呐这一乡土民族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曲牌音乐体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浓郁的地方风格、悠扬悦耳的众多曲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独特乐种,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陇东唢呐在明代就有流传,有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建国初又有了新的生机;“文革”期间却被当作“四旧”扫除,逐渐沉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门开始修撰集成,进行挖掘抢救,陇东唢呐重新得到复苏;八十年代初至今为振兴变革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变了过去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实现了乐器规范化,演奏曲目统一化的目标,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状况,乐手们可以随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艺,以全新的姿态活跃在陇原大地。1999年西峰区唢呐演奏的新创曲目《披红挂花》在第九届全国“群星奖”甘肃参评节目选拔赛中获三等奖;2002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庆阳演出,特意邀请100人的什社唢呐队伍参加,2005年第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西峰区组织了什社80人的唢呐方队进行了表演。陇东唢呐,经过百年的演变,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和满足了穷乡僻壤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为其助兴,表现民间民俗活动的广泛性。陇东地区红白事中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朝奠”、“请先生”、“请客”、“跑报”、“乐祭”、“游食”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领先特征。西峰陇东唢呐融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礼仪习俗、风土人情于一体,具有稀有珍贵的价值。
陇东唢呐经历史融铸,形成了众多的优秀曲牌,主要有《壮元游街》、《地里兔》、《秋季生》、《终难山》、《刮地风》、《大摆队》、《鸭子拌嘴》、《十里亭》、《放风筝》、《孟姜女》、《哭颜回》、《雁落沙滩》、《苦龙哭海》等不下百种,欢快处让人不禁喜笑颜开,悲伤处使人难免珠泪滚滚。新中国成立后,唢呐艺人们又吸收改造了民歌,优秀的革命歌曲如《军民大生产》、《拥军花鼓》等曲调,更加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从1983年至今,在市、区政府的倡导下,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努力下,先后编辑出版发表了《陇东唢呐曲精选》、《陇东红白事民俗礼仪调查报告》、《陇东唢呐初探》等专著和论文。建立了什社乡唢呐基地,特聘梁平正等专业教师对民间艺人进行了有组织的培训,目前已形成了上百人的骨干队伍,并辐射到周边地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