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情趣的彝族迎亲

家乡区县: 贵州省黔西县

彝族婚俗一般有恋爱,说媒,定亲,迎亲,回门等几个程序。青年男GIRL大多享有恋爱的自由,过去许多村寨设有专供未婚青年社交的“公房”或“草楼”,利用“跳歌”机会求爱。双方相爱后,便由男青年告诉父母请媒人说亲。媒人带上糖,烟,酒作为见面GIRL家提亲,同意后举行订婚仪式,即所谓的“吃订酒”或“吃糖酒”,并由双方家长仪定婚期,彩礼,喜宴规模等事宜。到了婚期,双方都要在院子里搭起“青棚”,在地上铺上青松毛。头天晚上,待嫁的姑娘娘就要拜别爹娘,由GIRL伴陪同到“青棚”里唱世代相传的“哭嫁歌”。

“哭嫁歌”是彝族由母系制过渡到父系制的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也是一种各个时代文化的积淀。歌词哭母权丧失,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如果对自己的迎亲途中,过桥涉水时,陪郎还要将新娘背起。到了男方家中新娘子同样要受到男方亲朋好友的一番戏弄,然后才拜偈家堂祖灵。新郎新娘进入洞房时还要互相争夺抢先,谁抢到挨枕头的位置今后就由谁当家。坐上喜床后要先喝交杯酒,并互相喷洒到脸上,表示已成婚配。男方的婚宴一般比GIRL方家更盛大热闹一些,席间人们围坐成一圈共唱“酒歌”,说“克智诗”,祝贺新婚美满幸福。然后青年男GIRL举行对歌,跳脚,直至深夜方休息。

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同宿,新娘由陪送的GIRL伴陪同。次日,新娘即和送亲者,新郎一起回到娘家,称为“回门”。新娘家居一段时间后由男家择日接回,住一段时间,又返回娘家,经过几次往返,有孕后才长期回到夫家。这些婚俗有的已经革除,有的虽然还在盛行,但性质早以有变化,不过是为婚礼增添一些嬉戏乐趣。

以后的以后(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