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薄荷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海门种植薄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薄荷之茎叶经蒸馏后的产品为薄荷原油,再加工后的产品为薄荷脑和薄荷素油。薄荷原油呈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有特殊的清凉香味。薄荷脑为无色透明呈棱状或针状结晶体,亦称薄荷醇。薄荷素油系薄荷原油经提取薄荷脑后剩下的部份。薄荷是重要的食品、化工、原药和日用工业的原料。由海门薄荷原油加工的薄荷脑及素油具有“亚洲之香”之美称,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南通薄荷”曾占全国产量的一半,尤其是海门薄荷,产量曾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薄荷油生产第一县。二十多年前,南通薄荷的种植面积最高曾有四十多万亩,产量近4000吨。“南通薄荷”80%用于出口,年创汇数亿元,是南通地区出口创汇最多的农产品。

  把薄荷作为药材种植,据说在明代就已开始。但把薄荷作为商品进行种植,特别是出口外销,则始于民国。民国十九年(1930年),海门县三星乡的张渭滨从太仓引进薄荷种根100公斤,试种获得成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星地区种植薄荷的农户增多,种植面积扩大到100多亩,次年上海永盛薄荷油公司委托张渭滨在三星镇设秤收购薄荷油,运往上海转口外销,从此薄荷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三星镇周围的天补、三和、德胜以及川港、通海、袁灶等地的农户,几乎家家都有大量种植,后来薄荷种植又扩大到海门和通州的其他地方以及启东、如东、如皋等地区。上海多家公司来海门和通州等地争购,薄荷油价格上涨,进一步刺激了农民种植薄荷的积极性。据资料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海门种植薄荷的面积曾达10万亩左右,是新中国成立前海门县种植最多的一年,产量近400吨。民国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薄荷油出口无路,价格惨跌,此后农民种植积极性大减,日伪统治时期薄荷种植已趋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迅速打通销售渠道,同时扶持农民发展薄荷油生产。1950年,南通全市种植面积恢复到10多万亩,产量500多吨。从1952年开始,薄荷油收购由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并把薄荷油的生产和收购列入了国家计划,有关部门也开展了对薄荷油种、管、培、收(蒸)的研究,研究成功了多种新品种,薄荷油产量也迅速提高,亩产从20斤左右上升到30斤左右。

南通薄荷油生产的鼐盛时期是1985年,当时南通全市种植了40万亩左右,其中海门全县种了18.8万亩,产量达1700吨,原因是受了前几年价格上涨的影响,1984年每公斤薄荷油价格已超过30元,刺激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但1985年大面积的种植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惠,收购价仅为每公斤16元左右。1987年,全市种植面积锐减为10万亩左右,收购量不足500吨,但是国际上对薄荷油的需求量没有减少,所以收购价又迅速上升,最高时每公斤达到80元。

  薄荷油的价格经过多次大起大落后,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市外贸公司从1988年开始对薄荷油的生产和收购重新实行管理,并实行收购许可证制度。此后三年南通全市种植面积一直控制在10万亩左右,收购量在1000吨上下。尽管如此,农民种植薄荷的积极性并未提高,加之后来连续几年薄荷油需求量的低迷,原先种植薄荷的农户有的改种粮食,有的改种棉花,三星周围一带的10多个乡镇(南通薄荷油的主产区)的不少农户则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绣品生产,所以南通薄荷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1996年已不足1万亩,此后越来越少,目前只有一些农户零星种植,全市种植面积只有200亩左右南通发票。
近年来,国际国内对薄荷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薄荷油不仅可用于医药行业,而且广泛应用于食品、家化、日化、香料等行业,不知“南通薄荷”能否东山再起?

成长孤单(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