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位于素朴镇灵博村,距县城30公里,距素朴镇1公里,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6°17′20″,北纬26°59′27″。灵博山,又称麟角山,清初改为九龙山,由一组山脉组成;主峰昂首耸立,海拔1299米,登峰远眺,大有一山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之势。主峰下有一峭壁,峭壁前有一平地,平地两端各有一根独立挺拔的石笋,高约12米,周围约10米,两石笋间相距28米,古人称之为麟角,麟角山因此而得名。每根石笋下有井,水清澈,终年不竭,称“龙眼”。峭壁正中有一洞穴,气候变化时,洞内吞云吐雾,世人称“龙嘴”,对此现象有不少迷信传说。过去满山生长八角、红豆、松柏等树,遍野都是奇花异草,四季常绿,风景优美,且有古祠古庙。灵博山曾以其山形奇特,树古林幽,楼阁重叠远近闻名,被誉为“黔邑锦秀佳景,水西拔萃奇观”。早在明代前,主峰建有象祠,每年有许多人上山朝拜,香火不断。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对象祠进行维修翻新后,请被贬到贵州龙场(今修文)的王阳明为之作记,《象祠记》作为名人佳作,清代收集于《古文观上》一书中。清康熙四年(1665)吴三桂剿水西,象祠被毁,牛场街和8个寨子被夷为平地,战死和被大量屠杀的彝民,埋成12座万人坟,吴的武将傅文彪因此看破红尘,隐居此山中。黔西置府(后降为州)后,各地倡导修建寺庙。牛场地方的人士集资在象祠遗址新修庙宇,名“玉皇阁”,并将麟角山改为九龙山。康熙三十三年时任黔西吏目的钱霦有这样的记述:“九龙山,在州东南50里,山势若龙,角目宛然。一龙昂首,状甚峥嵘,上有古庙,传为明初建;八龙下伏,如伏首听命。松折苍翠,秀丽宛然。水西之山,实甲于此”。自清乾隆时起,当地人在山上先后增建观音寺,大佛殿、下殿、钟鼓房、厢房等,招留和尚住持,晨钟暮鼓,香火兴旺。咸同年间寺庙毁于战乱。民国6年(1917),川人邓洪安看中九龙山,倾其所有,再加劝募,重修庙宇,雕塑神像百余尊,购置庙地,收留弟子,恢复香火,他自己也出家当了住持和尚。新中国成立前夕,九龙山庙宇占地900余平方米,共有殿堂39间,有供奉抗日烈士灵位的八角亭,整个庙貌金碧辉煌,极为壮观。解放后严重受损,现正在积极修复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