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润民心 沃野锦绣绘丰年

家乡区县: 内蒙古敖汉旗

     距今八千年的黍和粟碳化颗粒在这里发现;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这里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打上了八千年农耕文明的烙印;农业部批准这里的小米、荞麦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什么独特魅力能让其一而再地获得青睐?记者带着疑问开始在敖汉旗寻找答案。  30年前,这里曾是黄沙遍地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是山川秀美、沃野平畴的杂粮之乡,八千年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丰收的华章;30年前,这里曾是贫瘠荒凉的穷山僻壤,如今已是富裕美丽、林茂粮丰的绿色家园,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绿色化生产演绎着现代化农业的高精尖。

扩良田,翻谷价

——影印在农民眼里的“文化效应”

  记者在敖汉旗发现这里的农民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敖汉八千年农耕文明”都有一定的认知,或深或浅,总能结合自家的土地侃侃而谈。在四家子镇南大城村,村民孙兴力对记者说:“这两年,敖汉谷子可涨价了,去年这时候一斤2块多钱,现在都4块多钱了,我今年又多包了30亩地,就盼着收成好呢!”当记者问他价格高的原因,他爽朗地笑了,“我们这谷子本来就好吃,再加上种了八千多年呢,电视里都说了。”

  文化对农业的渗入,在对整个地区农业产生“文化效应”的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路。敖汉旗抓住“全球500佳”的环境优势和农耕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元素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让杂粮产业成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敖汉旗投资1亿元,建成各类杂粮种植基地100万亩,在“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和四家子镇一带建设谷子产业带10万亩;着力发展“一村一品”,扩大高产谷子面积,全旗有全覆膜膜下滴灌高产谷子1.9万亩,并将创新技术“谷子全膜双垄沟播”运用到生产中,使每亩地增收600斤。目前,全旗的杂粮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其中谷子比去年翻近一番,从41万亩增至80万亩。

引进门,扶上马

——架设在产业化链条上的“品牌资源”

  “六月六,看谷秀”。在下洼镇八旗村,起起伏伏的山坡上,层层叠翠,青谷飘香。这是引进企业内蒙古金沟农业建设的有机谷子生产基地,2000亩的谷田刚进行完人工薅草, 显得生机勃勃。企业的负责人张立恒介绍,该企业总投资近4000万元,包括年产2万吨精品杂粮杂豆项目和荞麦深加工项目。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到敖汉投资,张立恒感慨地说,选择来敖汉,除了自然环境适宜杂粮生长外,敖汉旱作农业的品牌资源也是重要原因。

  为把品牌资源牢牢架设在杂粮产业化链条上,敖汉旗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排头兵”,引进龙头企业,扶持本土企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形式,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合作社为补充的发展模式。目前,总投资3800万元的远古生态科技公司现有杂粮基地5万亩,年深加工杂粮5700吨,新延伸建设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生产糙米卷、雪饼等特色食品;惠隆杂粮种植合作社有以资、以地入股社员788户,注重搞好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统一服务,建成杂粮基地11000亩,其中已有5000亩通过有机认证。

集谷种,享绿色

——摆上餐桌的食品安全与“田园生活”

  从新惠镇向东行驶15公里,记者来到了高家窝铺村西侧的一片农田,放眼望去,田里的谷子有的茁壮,有的羸弱,颜色深浅不一,邻近的谷子居然还有高度相差10多厘米的。这是怎么回事?敖汉旗农业局局长辛华对记者说,原来,这是一块面积25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11类谷种被集体试验种植。说起谷种的来源,辛华激动地说:“这些谷种,有212种是从全国各地引进,99种是我们农业技术人员在旗内5个具有杂粮种植传统的乡镇中挨村挨户搜集到的当地传统谷种,像白色的‘老老白’、红色的‘兔子嘴’、绿色的‘绿谷子’等部分传统农家种子在农户自家缝制的布口袋里保存了近20年,几乎被主人遗忘。还有一些传统谷种是农户直接从谷秧上割下捆成扎,挂在梁柁上保存,到搜集时都快被麻雀吃光了。”

  “保护最后一颗种子,留住质朴农家谷香”是建立这块基地的初衷,在粮食安全危及餐桌的今天,为防止这些优良传统品种成为“转基因”的牺牲品,敖汉旗以“保护、试验、筛选、繁育、推广”的方式保护着粮食安全,并着力把绿色杂粮产业打造成乐享“田园生活”的渠道。目前,敖汉旗共有优质杂粮基地90万亩、有机杂粮基地2万亩,年杂粮销售量达3亿斤,打造了“孟克河”、“八千粟”、“沃野”等品牌,认证有机小米品牌3个、绿色小米2个,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供销分会、中国农产品加工专家评价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基地种植和产品供销合同。

马春雪(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