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武胜经济建设

家乡区县: 四川省武胜县


清清嘉陵江水如甘甜的乳汁,既赋予大地美的神韵,又赐给人民以富足。 1 武胜县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1.1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去年,武胜县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县属工业增加值36亿元,分别增长46.2%、29.1%。经开区建设突飞猛进:投入19.73亿元,拓展园区面积1.55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8.8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11户。企业培育成效明显:新培育亿元企业3户、规模以上企业8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亿元企业分别达60户、32户。 1.2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
2010年,武胜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4.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基地不断夯实,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5亿元,建成现代优质脐橙、优质蔬菜、优质蚕桑3个万亩示范园,初步形成一环、两轴、三基地、三核心的“1233”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布局;一基两主两特”产业加快发展,全县粮食总产37.1万吨、出栏生猪132.2万头、发展优质蔬菜20万亩、产茧191万公斤、实现水产品总量2.85万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3亿元;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个,武胜脐橙”、武胜仔猪”申报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工作进展顺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8个,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户。新建居民集中居住点3个、1 6”公共服务中心1个,新改扩建农房286户,完成白坪乡场镇整体风貌整治。 1.3 三产业加快发展
去年以来,武胜县县积极推进大型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市场消费环境。县城核心商业圈繁荣兴旺,苏宁电器等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武胜,新增个体经营户3503户,销售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3.6万台,建设和改造农家店310个,新建物流配送中心1个,新改建集贸市场4个。致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雪花啤酒风情街区提档升级,印山假日酒店创四星工作通过验收,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宝箴塞、沿口古镇纳入川渝精品旅游环线。全年共接待游客13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8亿元,分别增长21%、38.1%。 1.3 基础建设快速推进
2010年,武胜县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完成龙女湖旅游区等14个规划设计、3个乡镇总体规划和5个村庄规划编制。建成四季街、龙女街、花城街,完成房地产投资7.01亿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县城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达12万人,城镇化率达30.1%。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统筹推进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病险水库整治、渠系配套、节水灌溉等工程,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共整理土地4.86万亩,建成高产稳产标准农田0.89万亩,整治病险水库5座,新增和改善有效灌面0.6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平方公里。新建沼气池3000口,推广农业机械1250台(套)。启动建设嘉陵江二桥,现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新改建通村公路191公里,修通农村断头公路145.9公里,新建便民路107公里、农村客运招呼站9个,整治病危桥2座,完成渡改桥建设2个。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森林武胜”建设,实施农房风貌塑造5000余户,建成精品通道森林42公里336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0.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4%。四川省环保模范县、四川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2 武胜县资源产业分析 2.1 农业久负盛名,
武胜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高粱、水果、蔬菜和生猪、蚕茧、水产品等,年产粮食近40万吨,出栏生猪 120万头,出产水产品2万吨,逐步形成了以粮油为基础,畜牧为支柱,水产、蚕桑、蔬菜为骨干的农业生产格局。近年来,武胜坚持以工业的手段抓农业,突出龙头企业培育和基地建设,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开了坚实步伐,产业基地建设已具雏形,生猪、蚕桑、水产挤入了全省领先行列。 2.2 地方工业初具规模,
武胜名优产品较多,水电、粮油、食品、啤酒、茧丝绸、化工、建材等产业蓬勃发展,肉制品、啤酒、白酒、生丝、刀具、PE管材、饲料等20多个国优省优产品闻名遐迩,畅销国内外。建于嘉陵江上的东西关电站和秀观电站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年可发电12亿千瓦时。华润蓝剑啤酒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千升,位居全省第三。安泰丝业公司缫丝规模达到6800绪,成为全省最大的自动缫丝企业。华西希望集团万千饲料公司、川粮米业公司、金易管业公司、启明星电力公司等不断发展壮大,助推武胜工业走在全市前列。 2.3 优越的生态条件
武胜县城傍江依山而建,按照山水园林生态型城市的架构,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葱茏的绿化、整齐的路灯、琳琅的商品、旺盛的人气以及绚丽的夜景、完善的公共设施、丰富多采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无不显示出这座新兴城市的独特魄力和蓬勃朝气。 3 武胜县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生猪、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和蚕桑、水产两大特色产业,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稳定粮油生产。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油生产安全。规模发展生猪产业。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适度规模养殖,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建立健全防疫检疫、良繁、信息交易和配套服务等为主的生猪八大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打造省道304沿线生猪养殖示范带。加快发展蔬菜产业。瞄准重庆消费市场,按照“一江两路”发展布局,着力打造嘉陵江沿岸和省道304沿线蔬菜产业带,积极发展精品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成为重庆等大中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积极发展蚕桑产业。推进栽桑养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重点打造河东蚕桑产业带,推进蚕桑特色村建设,切实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稳步发展水产产业。重点打造龙女湖、太极湖渔业休闲园区和生产园区,积极推广名优特新水产养殖和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生态渔业。 3.2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
“十二五”期间,按照强化县城极核,切实打造“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四级现代城镇体系,构建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心四带五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一心”即以县城为极核,强化以沿口镇为核心的中心城市建设。“四带”即东西走向的省道“304线”一条横轴发展带,以及南北走向的“南渝高速”、“国道212线及兰渝铁路”、嘉陵江沿岸三条纵轴发展带。“五组团”即五个二级重点镇(组团),包括南部的街子-中心组团,东部的白坪-飞龙组团和乐善镇,西部的烈面镇和万善镇。

qintongxue(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