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随州天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州花鼓戏保护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铭、市政协副主席包毅国出席。
随州花鼓戏是随州劳动人民和历代艺人心血的结晶,地域特色鲜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花鼓剧团于2012年转企改制,组建成立了随州天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花鼓剧团职工广泛受益,艺术骨干力量重新上岗,花鼓戏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我市文化演艺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该公司定位于“传承民俗文化,唱响编钟随州”,致力于发掘研究民间文化,保护传承随州花鼓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于运用编钟文化资源,打造推广中国编钟之乡这一文化品牌;致力于潜心创作民间艺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致力于汇聚优秀文艺人才,传承随州传统民间文化。
包毅国说,当前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和环境,保护和发展随州花鼓戏对于传承随州文化,弘扬地方戏曲,研究随州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对于提高随州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花鼓剧团的转企改制,为花鼓戏这朵艺术奇葩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随州花鼓戏早期叫地花鼓、花鼓子、花鼓戏等,是湖北随州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其演唱声腔分为 “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大调式。主要活动在随州地区和相邻的钟祥、京山、枣阳、襄樊、应山及河南省桐柏县、信阳等地。解放后,成立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4个,演出剧目有200多个(本),常演剧目有100多个(本),其中《打裁缝》、《雪梅观画》、《血汗衫》等在随州地区及相邻县市颇具影响。花鼓戏代表人物有郁大块、罗银、杜永义、李福元、刘凤梅等。
随州花鼓戏演出剧目以创作、改编、移植为主,内容以爱情戏为主,兼演一些清官戏。服饰衣箱沿用京剧的规制,分大衣箱、小衣箱、盔帽箱三种。伴奏乐器以大筒为主,配锣鼓、云板、唢呐、笙等,表演手段丰富多样,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改革开放后,随州花鼓剧团创作编演的《翠平卖猪》、《千古绝响》、《古墓花魂》、《大鹏歌》等剧目分别在省、地文艺调演中获奖,其中《大鹏歌》荣获随州市人民政府的嘉奖,1986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戏曲电影片对外公开发行放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