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神垕镇,位于河南省许昌中部禹州市西南。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遗址的发掘被评为2001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神垕镇以钧瓷为依托,大力发展陶瓷产业。神垕镇素有“钧都”美誉,它作为自唐宋以来驰名世界、独步天下的钧瓷艺术发祥地。“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千余年的岁月变迁,悠久的钧瓷生产历史,形成了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老街古居。要去神垕就要去古镇的伯灵仙翁庙游玩一下,伯灵仙翁庙也称“窑神庙”,位镇区老街中心。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据现存碑文记载,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其随师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据史载,舜曾“陶河于滨”,被人们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庙门外设计的一个抱庭,石狮、石柱、石雕古朴、庄重,引人入胜,这在省内众多古建筑中是少见的。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主体两用建筑(即山门和戏楼合用),兼出、入、演戏为一体,设计精巧,雕工细致,古朴、庄重、美观、大方,整个戏楼采用木结构为主的歇山,九脊飞檐,楼阁式建筑,龙飞斗拱,层层叠装,阴阳浮雕,盘龙翔凤,狮象竞争,玲珑透剔,古朴端庄,精致文雅,构成线条明朗,棱角优美,五彩缤纷的精美图案,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以盘龙透雕为中心的井图案,其造型设计,线条构描,别具风格,极尽精工,全楼都是彩釉琉璃瓦盖顶,在阳光下金光闪耀。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气,由当地瓷业行帮会供养一个“一把泥”梆子戏(现禹州市豫剧团前身),长年在“花戏楼”演出。
神垕老街俗称“七里长街”,老街的故址是在肖河两岸的五个古老村庄(二道街、高老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盛,许多富商大贾在此置田、建宅、经商,使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神后镇,老街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构成,从东到西有东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红石桥街、关爷庙街等街道,全长3.5公里,状如一只巨大的蝎子。老街是随着神后瓷业的发展形成的,特点是狭窄,街面店铺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铺就,道路两侧店铺林立,古民居依地势而建,炮楼、古民居、庙宇鳞次栉比。老街两边还有许多胡同,都是交通便道,如“霍家胡同”、“鸡蛋胡同”、“文家拐”等。老街到处渗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也是神后经济自古繁荣的见证。
老街两旁鳞次栉比的民宅无论名字、历史、建筑都是神后的一大传统特色。这些民宅的第一大特点, 都是一进三或一进五的“深宅大院”,每个院落人口少则数十口,多则上百口。第二大特点,大多数院落都是以一个姓氏聚居,这是因为历史上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人口大幅减员,从明代开始的多次移民,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大都成为大户人家,每个院落一个姓氏,最多的已经发展到几千人,因此,大多数宅院都是以姓为院名,如白家院、霍家院、温家院,辛家院等。第三个特点是建织结构,一般人家都是深宅大院,望门富户,均是门第高大,布局对称,雕梁画栋,砖雕、木雕、石雕细致精美,是明清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到了神垕,没有看到钧瓷就是白来,在神垕钧瓷都是很有名的,来游玩的都可以带一些钧瓷回家,既有收藏价值也没白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