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森,1950年1月出生,浙江龙游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一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郑树森,男,1950年1月出生,浙江龙游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一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美国肝移植学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常委、器官移植学组组长,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委、肝移植学组组长,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际著名的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和多器官联合移植专家。
郑树森院士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和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20世纪90年代初赴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与香港地区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列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移植以来,主刀施行肝移植860余例,其中活体肝移植150余例,良性肝病受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5.2%,达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为1例9月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施行母亲供肝的活体肝移植,创当时国内儿童亲体肝移植年龄最小记录,目前该小儿健康成长;2001年施行国内首例成人扩大右半肝活体肝脏移植;2007年为1例出生仅106天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实施亲体肝移植,再次刷新中国大陆年龄最小儿童亲体肝移植记录。郑树森院士领衔开展的多器官联合移植项目被卫生部列为推广项目。自1994年和1999年分别开展胰肾联合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以来,实施例数最多、移植疗效最佳,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创造并保持亚洲最长存活纪录(16年),肝肾联合移植受者创造并保持国内最长存活纪录(11年)。郑树森院士先后帮助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上海新华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肝移植工作,技术辐射全国二十余个省市,大力推动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
20年来致力于创新外科理念与技术,引领我国器官移植学科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展非静脉-静脉转流、胆道与血管显微外科吻合以及活体肝移植技术创新等多项革新,率先将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移植联合应用于救治晚期重型肝炎,率先建立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技术新规范,在世界上首创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防治新策略并获国际学术界认可,提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2009年作为中国唯一专家参与世界胃肠病组织全球“肝癌诊治指南”的制定。
郑树森院士连续2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我国器官移植领域仅有的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9年领衔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肝癌抗复发转移治疗临床新体系的研究及应用”。此外,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60余名。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150余篇。主编教育部规划教材《外科学》五年制、八年制及专升本教材,主编《肝脏移植》、《胰腺移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处理》及《腹腔镜外科学》等专著;创办并主编中国首本肝胆胰疾病领域英文杂志《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SCI收录)和《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郑院士领导的器官移植研究团队2007年荣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郑树森院士在我国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并于2004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此外,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院长”、“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医学杰出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