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祠,又名张公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城西关释之路北侧,占地3697平方米,是纪念西汉廷尉张释之的祠堂。
张公祠始建无考,元、明、清三代先后复建重修,历代贤士历此皆来拜谒。明代南阳知府顾福有《谒张廷尉祠》诗云:“晓出方城一驻鞍,先生严像肃衣冠。青山有庙名难泯,赤子无冤死亦安。直道曾匡王法正,片言能济孝文宽。当时酷吏俱尘土,独许廷评入史看。” 清人刘清藜《张释之故里》诗云:“揖客将军系重轻,况于结袜向王生。堵阳城廓今何在,留得当年廷尉名。
197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代法治建设教育基地。
祠内现有明代“汉张廷尉祠记”碑一通,始建无考,明宣德四年(1429年)复建,成化十年(1474年)续修;弘治六年(1493年)又修,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再修。现存建筑物飨殿三间,祠堂三间,后寝三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有长20米的画廊一处。民国年间为县门公所占用,1947年解放后为农业技术推广站所有。1958年后成为县人民医院家属院,现已退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释之葬于县城西北两公里的胡岗村旁。其任廷尉期间,执法如山,刚直不阿,时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赞语。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均予以高度评价。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释之祠(人称汉廷尉祠)汉式琉璃瓦叠檐门楼及围院十分醒目。门楣"张释之祠"几个苍劲大字,门前十五级台阶,朱红色的大门,门内有明弘治六年御立"汉廷尉祠记碑",碑高两米有余,宽约一米,碑底赑屃昂首(传说中的一种动物,龙之长子形似龟,好负重)、碑端盘龙碑帽中"汉张廷尉祠记"清晰可辨,碑之左右及前方三尊石狮自成三角;西北侧坐北朝南的单檐硬山、柴瓦勾檐、前后联体的三间古式卷棚建筑就是祠堂大拜殿,殿内原供人们瞻仰的张地方释之塑像已在文革中毁之;西侧有画廊,廊下是图文并茂的张释之生平及相关事迹展述;东侧是馆室,南侧是展厅。游目四顾,青松翠竹,花木掩映,房舍古朴,祠碑雄壮,不觉使人肃穆起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