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皮影戏,皮影艺术,俗称“皮影戏”,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是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或驴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幕在银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
在我国流传的地域相当广泛,而各地皮影戏往往又风格不同,各具特色。在中国皮影历史上,还有着涿州光彩的一页。提起中国皮影史,是不能没有“涿州”二字的。
据考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皮影就在甘肃东部地区的华亭一带(也包括陕西的陇县和甘肃的平凉地区)流行,后又传播到邻近北京的涿州一带,又从涿州传到北京的西部和北郊。那时用的是大影人,唱高腔,用打击乐器伴奏,特别富有西北高亢的风格,后来被称为“涿州皮影”。涿州皮影流传于涿州、定兴等地。
演出时使用的文场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扬琴、小三弦等,随之就有了伴奏音乐和过门。武乐还有大镲、大铙等。音乐结构属于板腔、曲牌综合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琴腔、垛板、还魂调、悲调,曲牌有“三赶七”等。行当分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
有人考证,现 在北京、唐山,甚至承德、辽宁一带的皮影的来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称之为“涿州影”。“涿州影”传入北京,涿州皮影的影人最明显的独特之处就是旦角头像从脑门到鼻尖为一条直线。剧目主要为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比如《西游记》、《白蛇传》、《三国演义》、《大英节烈》等。涿州皮影的剧目一般用语比较讲究,文学性较强,并且通俗易懂,很少见低级庸俗之词语。有人说是在明代晚期。
1957年青年节,毛泽东主席观看了皮影戏寓言故事《鹤与龟》和《鹬蚌相争》。2005年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的举办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内容的皮影戏不会无声地湮没在历史中,它将再现生机。同时,“涿州影”作为涿州历史上一个亮点,也理应发出光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