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风味名吃,以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为首。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选料精良,加工精细,选料必须是鸡形丰满,肉多膘肥的活鸡,并一律要按回族的俗规宰杀,叫做“宰鲜、煮鲜、卖鲜”,生鸡下锅之前要用镊子将未烫尽的羽毛全部拔光,煮鸡时除按规定比例投入葱、蒜、姜、花椒、大料、桂皮、白芷、小茴香等外,还投入自制的五香粉(含砂仁、豆蔻、肉桂等名贵中药)。加工出的熟鸡一翼插入口腔,一翼窝向后方,两爪插入膛内,整个外形呈琵琶状,丰满美观。
马家老鸡铺从实践中发现老鸡汤的重要性。汤内藏有无数鸡的精华,营养丰富。因为鸡汤内的营养成份已达到饱和用其掺水煮鸡,能使加工的鸡尽量保存营养。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之所以味浓清香,保持传统的独特风味,就是这个缘故。
保定马家老铺的卤煮鸡是与金华火腿、南京板鸭、苏州五香酱牛肉等美食齐名的风味名吃。它以色鲜、形美、味香、肉嫩和不腻口、不塞牙、屡吃不厌而名扬四海。
这种卤煮鸡是从清代嘉庆初年问世的,现在遗传到第六代,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在清朝的河间县果子洼村,有户回族居民,姓马,父母早已谢世,兄弟二人依靠微薄的田亩,食不饱腹,就在农闲时寻求学点手艺挣钱糊口。在他们邻村有位回乡的老者,年轻时曾在外地当过厨师,熟悉制作煮鸡的手艺。
马家兄弟二人就拜老者为师,学会了做卤煮鸡的手艺。当时兄弟俩是小本经营,利用农闲时间到四外的集镇赶集卖卤煮鸡。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反复钻研,在制作技术上不断提高,特别是他们为了使得煮鸡味道鲜美和有营养,向一位开药铺的本家求教,在煮鸡时除了加上常备的辅料调味外,还接受开药铺本家的建议,加进一些具有滋补和提味的中草药。这样一来,他们的卤煮鸡就更加受到人们的喜欢。
又是过了几年,他们有了积蓄,就来到保定,在马号(现在市百货商场)旁的真武庙胡同租了间铺面,以制卖卤煮鸡为业。传至第三代马耀辉时,资金较为充实了,就在府衙前大街(今裕华中路)南边买了两间铺面,开了家名为“耀兰斋马家老鸡铺”。
当年的保定是四通八达的繁华重镇,他们为了在这繁华重镇站住脚,制作卤煮鸡时,在操作技艺上多加改进,力求精益求精。对于精选的生鸡要求鸡形丰满,肉多膘肥,一律按回族的俗规宰杀,做到“宰鲜、煮鲜、卖鲜”的要求。生白条鸡,不拆不卸,加以造型,犹如琵琶的形状。再根据鸡龄的长短分别放进老汤锅里文火慢煮。一般是雏鸡煮1小时,10个月的鸡煮1个半小时,隔年鸡煮两个小时。老鸡被排除在外。这样煮出来的鸡,肉烂而不脱骨,鸡皮焦黄而不破损,外形十分美观。
在多年的老汤中,每次都要加进些老酱、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辅料和砂仁、豆蔻、丁香、肉桂、白芷等18种中草药。这样的卤煮鸡色艳形美,肉嫩骨酥,软而不烂,味道醇香,扬名遐迩,脍炙人口,很快就风靡保定府,成为名闻遐尔的风味名吃。1981年在全国优质肉禽蛋类食品的评比中,被评为国家级优质产品。
据说,清末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保定时,听说马家卤煮鸡好吃,就派人买来品尝,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民国初年,直隶督军曹锟在保定期间,最喜欢吃的也是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解放后,刘少奇来保定视察时,品尝到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在回京时还派人定购了一些带回北京。在20世纪80年代,旅居海外的原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商震先生来保定访问时,见到造访他的旧友首先就问:“马家老鸡铺的卤鸡还有没有?”离别保定50多年后,商震还没有忘记这种名吃,可见马家卤煮鸡给食客的印象有多么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