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古道话盐客

家乡区县: 湖北省竹溪县

半个多世纪前,在秦、渝、楚交界的崇山峻岭间,跋涉着一支支肩挑背扛、热汗淋漓的队伍。这些队伍中的人被称为“盐客”,他们走过的路被称为“盐大路”。多少年来,盐大路上的盐客们,用不尽的孤寂和艰辛,编织爱恨情仇,演绎沧桑历史。

两竹(竹溪县和竹山县)古盐道,始于夏商,盛于明、清、民国时代。因其存在时间悠长,影响人们生活久远,被史学家称为“南方古丝绸之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行走在古盐道上的盐客,今天还健在的,竹溪县不到20人。这些年来,往返古盐道达2000多公里,寻访过数位80岁以上健在的盐客,与尘封多年的古盐道和饱经沧桑的挑盐工进行有限的“对话”。

竹溪几多盐大路  历史上,终点至竹溪或途经竹溪的古盐道就有“两横三纵”。

  一横南路:重庆巫溪大宁盐厂—竹山梭椤树、母猪峡、洪坪—房县九道梁—抵房县县城(或竹山柳林)。

  二横北路:大宁盐厂—白鹿溪—竹溪向坝—去竹山柳林或房县九道梁方向。

  一纵中路:大宁盐厂—白鹿溪—竹溪桃源—丰溪—泉溪—鄂坪—龙王垭—竹溪县城。

  二纵东路:大宁盐厂—白鹿溪—镇坪瓦子坪—小界梁—竹溪丰溪—泉溪—梅子垭—汇湾—水坪。

  三纵西路:大宁盐厂—白鹿溪—镇坪—丁针沟 (峭壁凿出梯子坎,极险)—白头岭—锅厂—竹溪蒋家堰。

  此外,还有经竹溪县东南,过泉溪喝风垭,经小桂、大桂、龙滩、葛洞口、王家山、干沟,进老爷顶主道的南支路;以及从花桥寺出发,经彭浴沟、偏头山、王家河,进锅厂主道的北支路等等。总之,当时竹溪县没有公路,顽强勇敢的盐客们,按照各自居住的地域及人群集中便于以盐易物的地方,在沟壑峭壁间走出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盐道。这每条盐道,都洒下了盐客的血泪和汗水;这每条盐道,都印证着盐客的顽强和生命极限;这每条盐道,都传颂着盐客劫后余生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盐客县长”彭世元

  彭世元,男,陕西平利人。时年家住竹溪县蒋家堰镇龙堰村。1930年9月出生,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初期曾任乡团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县政府林业科负责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先后任竹溪县水坪区委书记、水坪公社党委书记、县计划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0年底,差额当选竹溪县人民政府县长。

  1946年,刚满16岁的彭世元,因家境贫寒,就随同众盐客跋涉在古盐道上。1949年5月竹溪解放时,不到20岁的彭世元,已经是当地的老盐客了。他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于1949年7月即投身革命事业。因其挑盐的经历,彭世元当县长后,乡亲们还亲切地称他为 “盐客县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少的笔者亲眼所见,身为一县之长的彭世元,在一个炎热夏天的午后,骑着自行车从县城回到蒋家堰镇莲花坪的家乡,快进家门时,路遇老邻居杨用柏。一阵寒暄之后,杨用柏问彭世元: “老彭,你现在是县长了,还记得解放前我们一起挑盐时路住饭铺,我们偷店家的熏豆腐干吃,老板娘边找边骂人,大家却躲在被窝里边吃边偷笑的事情吗?”县长指着杨用柏笑骂道: “你个老挨刀的呀,几十年前的事你还要拿出来溜 (说),这种经历一辈子也不会忘的。”

  事后,怀着一颗好奇心,笔者问杨用柏爷爷,偷熏豆腐干是怎么一回事?杨爷爷说: “解放前,彭世元跟我们一起到四川挑盐,那时他比你现在大不了几岁,活泼调皮。路上住店时,大伙见店老板灶头上挂着一筐熏豆腐干,就每人拿了一块,用水洗洗,偷偷吃了起来,老板娘发现豆腐干少了几块,又无法确定是谁干的,就一边找一边骂人,可我们几个躲在被窝里吃着豆腐干还偷偷地乐呢!”听到这里,年少的笔者心想:这县长真了不起,挑过盐,还没有一点官架子。

  彭世元当县长后,生活在农村家里的老母亲,一直是土布衣衫,粗茶淡饭。八十多岁了,还整天为子孙们洗浆缝补,把孙子孙女们拾掇得整洁朴素而又大方,不熟悉的人根本看不出那就是县长的母亲。

  彭世元在水坪当公社书记时,就身兼县委委员、县革委会副主任。但他一生中始终与手有残疾的老伴相亲相爱、相敬如宾、不离不弃。

  彭世元退休以后,仍然关心全县建设事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戴着草帽,深入全县大小茶场,首提发展茶叶产业,为竹溪发展建设献谋献策。

古盐道上传唱的庸巴民歌  在两横三纵的古盐道上,至今传唱着很多庸巴民歌。因其原作者是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盐客,这些民歌可能没有什么文采,但它通俗易懂,渗透出千百年来盐客们的大气和豪迈。这里笔者摘录几段,以供大家品鉴:

  “养儿莫挑盐,一年当十年;肩挑背驮难度日,时时有凶险。”

  “好吃懒做去挑盐,挑盐多好玩。走半天、玩半天,顿顿吃的油盐饭。过伙计、交朋友,挑盐才能见世面。”

  “羊角扁担翘上天,扁担下面有垫肩;垫肩坠子铜钱串,羊肚手巾好擦汗。打一杵,吆一声,担子要轻十来斤,咂袋旱烟更有劲;歇一气,换一肩,只盼太阳早下山,好撂挑子歇饭店。”

  “大黄墩、小黄墩,三天不离谭家墩;大官山、小官山,通行三天脚不干。”

  “黄世皮是个火龙圈,沙凸子吃袋烟,草鞋树把脚换,穿心店里憩一晚,小湾子沟大半天,结伙成群过卡门湾,黄土岭等汗干,新铺子躲税官,张公桥上缴税钱,栗子坪里把梢弯(休整、加餐)……”

  “半岔河里陈婆婆,灶上鸡屎几大坨,一碗合渣卖八个,你说盐客怎么活?”

  ……

徐淑珍(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