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保定——冉庄地道战

家乡区县: 保定市清苑县

冉庄地道战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逐步由单口洞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和战斗地道。冉庄地道站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清苑县境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极为重要的战争遗址。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单位之一,应上级要求,于2008年3月对外免费开放,门票免费。开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月26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泽民总书记为基地题写了牌匾。1996年,省、市、县累计投资258万元,对冉庄地道战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和建设,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础上,又修复旧地道400余米,并同时修复、复原了地下兵工厂、地下储粮室、抗日村公所(吕正操司令员收编联庄会旧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九地委城工部)、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等旧址;进一步征集文物并更新了陈列展览;新建停车场1000多平方米;出版了<地下长城>、<冉庄地道战遗址>(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地下烽烟》(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等书籍及简介,达到省规定的基地建设“五有”标准,每年接待观众10余万人次。1997年,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走进冉庄地道,人们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1942年,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仅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有炮楼15座,公路4条,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最初,为了躲避敌人的残害,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一发明,成了敌占区,尤其是近敌区的干部民兵坚持斗争的重要依托,也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但因汉奸特务告密,有的洞被敌人发现,受到极大的损坏。冉庄人民总结经验教训,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无论单口洞还是双口洞,毕竟只能隐蔽和防御,不能打击敌人,有时难免流血牺牲。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民兵和群众把原先的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双口洞变成了多口洞。

A TO Z(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