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亲王府是清朝贡亲王的府地,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29年),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镇,位于承德东北150公里,赤峰西南70公里处。先后有十二代喀喇沁旗蒙古王爷在此袭政,是目前内蒙古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蒙古族亲王府,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喀喇沁亲王府现占地百余亩,两层院落,主体建筑分大堂、二堂、仪门、大厅和承庆楼,院内苍松古柏,幽雅恬静,楼阁殿堂,相映成辉。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见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喀喇沁亲王府,经过数年大规模的封闭式维修,近日竣工并正式向游人开放。为此,赤峰市喀喇沁旗累计投入了一千多万元。喀喇沁亲王府原称“喀喇沁旗右翼旗王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王爷府镇,始建于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目前内蒙古现存王府建筑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
据史料记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重臣者勒蔑,是喀喇沁蒙古部的远祖。成吉思汗因其功勋卓著,将女儿花荫公主下嫁给者勒蔑之子吉伯格,从而享有“塔布囊”(汉意“驸马”)之称号。至后金时,者勒蔑第十四代孙苏布地以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而名震漠南。顺治七年(1650年)苏布地之子晋贝勒,康熙七年(1668年)第三任札萨克班达尔沙晋多罗杜梭郡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八任札萨克啦特纳锡第晋亲王品级。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皇帝第五女儿和硕端静公主下嫁第五任札萨克噶勒藏;第十三代王旺都特那木济勒,娶皇家礼亲王之妹为福晋;第十四代王贡桑诺尔布娶皇家肃亲王之妹为福晋。满蒙联姻使喀喇沁王与清廷及皇家关系更为密切。王府建成后三百多年间,一直是历代郡王、亲王的府邸。喀喇沁历史上一直引游牧与征战而居无定所,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今喀啦沁王府所在地起建郡王等级府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晋亲王品级后,又在郡王府基础上扩建为亲王府邸。历代亲王皆有扩修,但中轴建筑形制一直保持至今。喀喇沁王府原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现存2.98万平方米,由5进22幢正堂、配房和厢房构成连续四合院式格局。府内苍松翠杉,府围绿水青山,环境优美和谐。喀喇沁王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信息资料,体现着优秀的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
亲王府建筑属无斗拱官式大木结构形制,各单体建筑皆有条石台阶、压檐石、角柱石、挑檐石。砖作遵循“活糙规矩不糙”(制度规矩优先,材料工艺量力而行),大木用材考究,用材硕大,结构严谨,多用椽飞,木装修豪而不华,瓦作采用传统筒瓦覆顶,室内天棚视等级功能而定,分藻井(承庆楼),井口天花(议事厅、回事厅)和一般吊顶,一般吊顶有的是平顶,也有的采取类似北京地区的单“切”或双“切”做法。室内皆地炕取暖。亲王府建筑除宗祠、庙堂施以彩绘外,其余建筑无论等级尊卑,一律丹青色粉饰,不施彩绘,属于造型艺术范畴。
亲王府的营建是清王朝对蒙古王公采取“重归附,厚赏赐”及封爵制度的产物,其建制、等级、规格严格按亲王品级而建,高台阶,置月台,修有丹陛桥,占地面积大,房屋数量多,体现了亲王府邸“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建筑文化内涵,当属清代官式建筑典章制度的代表性实例,是研究清廷对蒙古各部所采取的政治策略的重要实物佐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亲王府的建筑气势恢宏,殿宇森严,布局精巧,建筑壮观,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清代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內蒙古49旗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是內蒙古地区目前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王府內藏品丰富,仅明清時期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贡桑诺尔布是喀喇沁末代亲王,他1872年就出生在这座府邸。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这里,他承袭了喀喇沁右翼旗王位;在这里,他破旧立新搞改革;在这里,他兴学尚武启民智;在这里,他励精图治兴农工;在这里,他殚精竭虑振旗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