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 秧歌!!!

家乡区县: 渭南韩城市

秧歌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一种歌舞形式,在各地的发展和兴衰参差不齐。陕西韩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史之乡,民间秧歌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既有众多的农民歌手,历史上又有文人参与编撰歌词,得以“雅俗共赏,古今汇通”。关中民歌艺人中,以韩城秧歌艺人誉有美名者最多。“一斗金,二斗银,满山铃出来美死人;郴州梨,玻璃翠,跟前走,往后退,你听了入味不入味;广才文,贵喜酸,只有二劳跑得欢”……都是群众给秧歌艺人起的浑名,赞美他们的高超演技。据史料记载,1935年,韩城高神殿上摆赛台,四种当地戏曲和民间歌舞登台演出,最后还是秧歌胜出。

韩城秧歌从明清到民国是定型鼎盛发展时期。明代中叶有“朝半陕,陕半韩”之说,指韩城人在朝做官者非常多。据传,一些韩城文人学士在浙江、四川、云贵做官,身边的佣人还乡后,把南方的秧歌小调带回韩城,促进了南北民间小调的交融,给韩城秧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韩城秧歌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有人说是民歌,因为以唱为主;有人说是曲艺,因为唱之外,还有表、说;有人说是舞蹈,因为说、唱、表外还有舞蹈;又有人说是戏曲,因为有丑、旦等角色演出,具有情节、道白等。一定要概括的话,韩城秧歌应该是集歌、舞、说、表于一体,具戏曲元素的歌舞剧雏形的民间艺术。

1929年前后,韩城秧歌风靡周边地区,秧歌班曾到渭南、西安、延安、汉中和四川、宁夏、山西、河南等地演出。韩城秧歌的曲牌有60个,除去歌头、歌尾、数板和一些曲牌变体,实际曲牌约有40个。这些曲牌情绪风格各异,节奏长短不一,歌词受曲牌严格限制,演唱时可即兴编唱,随意发挥,可长可短,诙谐有趣。韩城秧歌被称为“唱秧歌”或“秧歌戏”,而不是“扭秧歌”、“跳秧歌”,因为它总是以唱为主,主体是民歌。

韩城秧歌一般2-4人表演,节目以短小精悍、活泼朴素见长,歌腔优美婉转,舞蹈欢快矫健。随着剧情节奏的发展,舞蹈动作以态(姿态)为“起”,以闪为“承”,以扭为“转”,以跳为“合”;有时“大中套小”,即大动作包含小动作,如身大摆,头小摇;臂大甩,手小绕;腿大蹬,腕小转等等。总之,韩城秧歌的舞蹈动作概括为:闪、扭、转、跑、摇、摆、跳;慢放紧收,大中套小,巧始刚归,下震上绕,相于急中,态于唱道。

1959年至1965年,陕西省歌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淑德,以一曲韩城秧歌调《绣花团》唱红了大半个中国;20年后,冯健雪又以韩城秧歌“十绣”调改编的作品成名,成为当代民歌皇后。1960年,北京舞蹈学院的专家专门邀请韩城老艺人到北京讲课,原汁原味的土秧歌登上了舞坛高等学府。1963年是韩城秧歌在舞坛上最辉煌的时期,男子舞蹈《扁担歌》,女子歌舞《女社员》,在当年“五一”登上了天安门作了专场演出,之后又赴中南海演出,并被灌了唱片。

目前,韩城秧歌的传承、保护、扶植和研究都被提到重要位置。1985年,“韩城秧歌学会”成立,为培养壮大创作、演唱、研究队伍奠定了基础。继而,韩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韩城秧歌“鼎力资助”,已经整理出版了《韩城秧歌》、《关中民歌———韩城秧歌》和《韩城秧歌剧曲目选》等专业剧作。2002年韩城市在申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期间,推出了几场大型韩城秧歌戏,更使中外来宾耳目一新。

韩城人要把韩城秧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精心呵护,光大发扬,绽放异彩,获得“世界品牌”。

徐蓉仙(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