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民间吹打乐--轻轻地

家乡区县: 湖北省枝江市

 

民间吹打乐活跃于枝江地区。枝江民间吹打乐经过多年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它主要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按乐器演奏运用,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粗乐和细乐(又称武场和文场)两种;按技术流派,分为上河(又称荆河)和下河两种;按地域,分为南河和北河两派。粗乐,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故又称武场;细乐,即指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杂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又称之为文场。

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十样“家业”(乐器)的完整组合,并汲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术种类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枝江,乡亲们对吹打乐并不陌生,它常出现在婚丧嫁娶等场合。这种民间音乐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组合在一起演奏,看似普通,可大有来头,还有不少门道。说起枝江吹打乐,不得不提杜海涛。

我们在枝江百里洲来兴村拜访了杜海涛。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3岁的杜海涛看起来和普通农民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精神非常好。谈起吹打乐,杜海涛便神采飞扬,“我们枝江的吹打乐可以追溯到李世民那会儿”,杜海涛有些自豪地说。虽然没有正经的考究,但他对口口相传的历史十分信服,一旁的徒弟也引经据典佐证。

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由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的“粗乐”,和在打击乐器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的“细乐”。粗乐又称武场,细乐又称文场。枝江吹打乐讲究十样“家业”(乐器)的完整组合,称之为“十番鼓”,包括唢呐、笛子、堂鼓、边鼓、大锣

、堂锣、马锣、大钹、小钹、梆子等十种乐器。枝江吹打乐还吸纳了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其演奏讲求乐器配备的完整、乐手技法的娴熟、流派风格的严谨、曲牌运用的统一等。“简单地说,吹打乐最难的在于配合,十种乐器要完美配合,才能演奏出好听的曲子,一个音节出错都不行。”徒弟李丛海说。“吹打乐有曲牌,这些曲牌也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目前我能记得的曲牌有200多个。

”杜海涛说。杜海涛17岁学艺,“我拜的师傅多,学的比一般人多一点”。56年的艺龄让他对各种曲牌可以信手拈来,可徒弟们却没有这么好的技艺。“师傅年逾古稀,再不把这些记录下来,将来很可能会失传。”李丛海说。他拿出一个本子,每一页都是精心整理的曲牌。“解放前后,吹打乐最兴旺,一个丧家会同时请十几个甚至更多班子来演奏。五十年代,还见过15个班子同台竞技。内行人很快听出哪个班子好,哪个班子差。演奏差的班子自动退场。”回忆起曾经的盛况,杜海涛有点唏嘘。如今,枝江民间吹打乐大部分用于丧事。“带了10多个徒弟,年纪最小的也40岁了,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了。”杜海涛有些遗憾。

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枝江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吹打乐之乡”。枝江吹打乐虽几度濒危,但在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了传承和保护。“百里洲的每个村子里,一般都还有个班子在吹吹打打。”杜海涛说。

dana(2014-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