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韵味

家乡区县: 夏邑县

夏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这里平原广阔,一马平川。千百年来,夏邑人民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并养育了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生活习俗。

节日习俗

按农历来说,一年中节日不断,夏邑也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习俗。

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谁家起得早,谁家过得好”,子夜刚过,村子里的鞭炮声便此起彼伏,人们起来下饺子,吃团圆饼。饭后,同族的晚辈都到长辈家拜年,恭恭敬敬地磕头,长辈会一把拉住说:“一说就有了,年都跑远了!”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早上吃杂面饺子。“初五吃顿杂面扁(食),又不闷来又不喘。”

正月初七送火神。每到正月初七傍晚,青少年用秫秸扎成火把,点燃后送往村外,称为送火神爷,以避火灾。农家少女扎紫姑放入磨房中,初九上午,少女结伴兑菜、馒头给紫姑上供。仪式完毕,将紫姑放在扫帚上,拉到十字路口焚烧。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农家姑娘用枣枝、彩纸扎成“花花树”,插在自家粪堆上,象征着丰收。家家户户蒸面灯或用白菜疙瘩、萝卜挖心上棉油作灯,傍晚分放门槛、磨房、粪堆、猪圈等处。儿童挑灯笼,家家或多或少都放些烟花。上世纪50年代后期,县城常有灯会、谜语会及舞狮子、踩高跷等活动。近几年,演化为放焰火、唢呐比赛。

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早起,用地锅的草灰环屋撒成缕,边撒边歌,并用青灰在麦场撒成环形,中间埋五谷杂粮,称围仓。儿童用木棍敲梁头,边敲边念:“二月二,敲梁头,大囤尖,小囤流。”这天,男女都不干活,“二月二,不干活,撅着腚,啃大馍。”这些习俗建国初期有沿袭,如今已不多见。

夏邑其余月份的节日于我市各地大同小异,只是三月初三是上巳节,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旧时人们嬉戏于水边,期望消除不祥。少年踏青郊野,采荠菜放衣内,以防百虫。

传统习俗

夏邑乃孔子故里,礼仪之乡,崇尚礼俗。

听老人们说,建国前,男女婚姻从父母命,听媒妁言。经过定亲、嫁娶、回门等程序,

礼仪烦琐。一般年少时定亲,十七八岁嫁娶。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男女婚姻自主,嫁娶从简,男女双方见面同意即可定亲。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女方要彩礼、结婚讲排场的现象,至今愈演愈烈,部分家庭为此不堪重负,有的父母娶个儿媳要还多年的债。

留篮子习俗。无论谁家来了亲戚,在留篮子(即留礼)时都要争执一番,主方少留,客人多留,一个比一个厚道。双方拉拉扯扯,有时竟争得面红耳赤。

不醉不让归。走亲戚时,主人敬客人喝酒,直把客人灌得酩酊大醉,这样才能表达主人待客的热情。

以前,从师学艺不像现在,交了学费到学校就可以学习。那时候要先拜师傅,拜师的礼俗很多,一样也不能少。学艺一般3年出师,且有门里门外之分:门里徒弟衣食住均由师傅负责,门外徒弟吃穿自理。建国后,此俗仍有沿用,今日已经很难见到。

为老人祝寿。60岁、66岁、73岁、84岁、90岁、百岁,都要为老人庆寿。“六十六,吃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些俗语很有意思。

送粥米是夏邑流传已久的习俗,直到现在仍在沿袭。妇女首次分娩,丈夫第三天到岳母家报喜,拿书本象征生男,称大喜;拿红鸡蛋象征生女孩,称小喜。之后,亲友带礼(小米、红糖、鸡蛋)前往祝贺,称送粥米。一般生女第九天请客,生男第十二天请客。产妇娘家是主客,礼物从厚。客人见婴儿,要给见面礼(钱),怕看丑了。

在丧葬上,夏邑一向行棺木土葬,仪式繁琐,要经过入殓、三天坐材口、开吊、埋葬等程序。葬日,死者亲属披麻戴孝,孝子肩扛引魂幡,手掂衰杖,扶柩入穴,覆土为坟。建国至上世纪70年代简化,上世纪90年代,奢葬、厚葬有所抬头。现在,国家政策要求火葬,虽不像以往那样礼节烦琐,但随礼之风日盛、日重。

然而,在精神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在渐渐废弃。因为多数年轻人对身边的民俗知道的越来越少。但是我认为,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应该沿袭下来,以保持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意韵和乐趣,而那些像封建迷信一类的不好的东西应当果断地废弃。

微笑只是弧度而已lingdi(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