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好水好生态好是承德也是双桥区最大的发展优势。双桥区作为承德市的核心区,随着国家、省和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已经步入了前所未有重要战略机遇期。双桥区以发展现代农业、林业观光、乡村休闲、民俗风情等特色游,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力争文化旅游服务业由“粗糙单一化”向“精致多元化”发展;旅游产品由“分散小规模化经营”向“整合集中成品牌”发展;旅游景区由“星点散状分布”向“整体集中连片”发展,逐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基地。
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坚定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的信心和决心
双桥区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业,既有资源优势,也有政策机遇,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可谓正逢其时,机不可失。
客观分析宏观形势。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必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培育壮大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业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河北的雾霾天气严重和PM2.5指标居高不下,压产业、调结构已成为必然,正所谓“关上了一道门,必将开启一扇窗”,休闲文化旅游服务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作用强,必将成为政策倾斜的首选。
科学研判发展前景。作为承德市的核心区,双桥区坐拥山庄外庙,文化底蕴积淀丰厚,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带来了旺盛的人气。生态环境山青水绿。现有的工业企业正在逐步外迁,主城区和周边没有冒烟的工厂;武烈河、滦河上的橡胶坝群连同山庄内的湖区,水域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0天以上。优越的生态环境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弥足珍贵,为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养生胜地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明确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的目标和任务
双桥区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从解决“短板”问题入手,破解“四个制约”,立足发挥资源优势,发挥一业兴百业顺的特点,完善旅游要素。
解决“短板”问题,着力破解“四个制约”。一是破解思想认识制约。召开全区文化旅游服务业推进会,真正形成全民动员、抓文化旅游服务产业的浓厚氛围。真正认识到文化旅游服务业的高度聚集作用。真正放宽眼界,跳出山庄外庙,谋划双桥的文化旅游服务业,充分挖掘辖区的山、水、沟、庙资源。二是破解土地指标制约。各镇街、部门对文化旅游服务业全面摸底,谋划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业项目,更好更快的完成调规工作,将项目纳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确保项目单位引进来,土地能够拿得出。三是破解规划控规制约。不盲目上项目,在制定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业实施方案、开展招商活动前,召集规划、国土等部门联合把脉,协助项目单位落实调规工作,解决各类规划的衔接问题。四是破解资金保障制约。高点起步招大商、引大资,把资源禀赋好、投资回报高的项目拿出来,通过资源招商的方式,引进资金和企业。同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论证,防止招商后雷声大、雨点小,避免项目定位不佳,未能拉动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反而破坏了景区环境的情况出现。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旅游要素。充分利用文化旅游服务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食有特色。充分挖掘承德地方餐饮文化资源,形成满族、蒙族、回族和农家饭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饮食品牌,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餐饮需求;定期联合举办烹饪大赛、美食节等活动,不断提高饮食文化的知名度。住有保障。加快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有计划地发展嘉和酒店、金龙皇家广场等星级宾馆;在重点景区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农家乐,完善超越山庄、狮子园度假村和五星庄园等乡村酒店,形成以星级宾馆为主体,农家乐、农家旅馆、家庭客房为补充的游客接待服务体系。
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形成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合力和动力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区上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成立协调组织。成立以区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竖起全区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大旗。农工部、农牧等农口部门做好沟域、林果、水域的文章,梳理整合农家游、农家乐、冰雪娱乐项目;发改、规划、国土、商务等部门在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对外推介招商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公安、工商、城管、环卫等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环境卫生,切实保护好项目单位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严格督查考核。制定出台全区旅游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健全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开展向机关领导、工作人员和广大市民征集《我为双桥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发展献一策》活动,形成全区上下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共同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强大合力。 黄伟 宏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