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历史文化

家乡区县: 咸阳市乾县

                                                                              乾县历史文化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峙,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峙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好峙属京畿辅地.北魏时改好峙为漠西县,隋改为上宜县,唐又置好峙.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唐德宗建中四年(183)因朱濉之乱,德9宗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尔后屡有更迭,到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乾县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处北纬34°19′36″--34°45′05″,东经108°00′13″--108°24′18″之间。由于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渭河断裂盆地的结合部,形成南部黄土台原、中部带状平原、北部丘陵沟壑三个地形地貌。东邻礼泉,西接扶风,麟游,南连兴平、武功,北临永寿。总面积1002.7平方公里。耕地103.12万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无霜期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 全县辖城关、临平、梁村、薛录、马连、阳洪、注泔、峰阳、阳峪、灵源,王村、姜村12镇,漠西、新阳、周城、石牛、梁山、关头、大杨、大墙8乡.425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55万。乾县农业资源丰富,尤以土地资源为最。全县100余万亩耕地,是陕西省产粮大县之一,为全国优质粮基地县。主产小麦、玉米和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油菜、棉花、烤烟、西瓜、甜瓜和各种蔬菜。全县果园占地22万亩,出产的苹果、梨、柿子质地优良,远销全国各地。广杏、御石榴也颇负盛名。境内有漆水、漠谷、泔河三条主要河流。矿产资源以石灰石为主,蕴藏量3亿立方米,属国家优质矿石,是建材、化工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有极为广阔的开采前景。乾县素有“干县”之称,干旱历来是制约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建国后人民政府动员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了宝鸡峡、羊毛湾两大灌区,修建大小水库17座,总库容量1.14亿立方米,打成深井、辐射井1128眼,水浇地面积52万亩,北部修建了数万亩梯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乾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建国后,乾县农业生产逐渐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由自给半自给逐步向商品化生产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落实了“既要抓好粮食生产,又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高速发展。1997年农业总产值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0元,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各种门类的专业户、专业村、经济联合体不断涌现,区域性的经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商品基地初具规模,农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越来越多。

lzw(2015-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