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戏剧之乡

家乡区县: 菏泽市牡丹区

菏泽地方戏曲,在历史的积聚中形成了以戏曲团体多、观众多、剧种多、剧目多、获奖多、名演员多的特点,被誉为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
戏曲活动悠久
菏泽戏曲活动历史悠久。元、明时期各类戏班就达200余个,现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菏泽“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戏曲班社的演出场地,在农村多为流动戏台,随时搭建;在县城、较大集镇多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台),定点演出。建于明正德年间的菏泽城隍庙戏楼、清雍正年间的单县山西会馆戏楼、清朝末年的定陶仿山戏楼等,都是菏泽戏曲活动历史悠久的见证。
戏曲基础广泛
菏泽戏曲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菏泽人民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长期以来,境内有上百个戏曲演出组织在活动。在戏曲活动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各地方剧种均成立科班,培养演员,组织班社,流动演出。特别是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菏泽的戏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五十年代,由地、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的专业剧团即达34个,半农半艺的剧团400 余个,业余戏曲演唱队(组)遍及城乡。1958年前后,除调省两个专业剧团(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和山东省梆子剧团)外,还有三个剧团支援了临沂、德州等地。菏泽人民爱听戏、爱唱戏。据统计,全市戏曲爱好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剧种剧目繁多纷呈
中国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即“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在这里都有充分的展现及融汇发展。属于弦索声腔系统的大弦子戏、柳子戏梆子声腔系统的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以及在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两夹弦、四平调等民间小戏剧种,不仅保留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而且唱腔各具特色,表演艺术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此外,还流行过京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曲剧、越剧、化妆坠子等剧种,真可谓百花争艳,异彩纷呈。现有传统地方戏剧种为山东梆子、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曲剧、柳子戏、四平调和豫剧;曲艺有山东花鼓、山东落子、莺歌传书、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等。其中枣梆、大平调、两夹弦是当地独有剧种,菏泽市枣梆剧团系全国仅有,被文化部称为“天下第一团”。菏泽曲艺在全国也享有盛誉,主要有山东琴书、曹州花鼓、坠子、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山东落子、莺歌柳书、弦子鼓、道情等10余个曲种,堪称“曲山书海”。戏剧与曲艺,在菏泽大地上姹紫嫣红,竞相生辉,“戏曲之乡”可谓春色满园。菏泽境内经常上演的剧目有600多个,如《宇宙峰》、《王二姐抛彩》、《红鬃烈马》、《大登殿》、《玉虎坠》、《老羊山》等。建国后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两狼山》、《黄牛分家》、《烧桃园》等;新编历史剧有《程咬金招亲》、《墙头记》等;现代戏有《前沿人家》、《三回船》、《七品红娘》、《万紫千红》、《拣豆种》、《柳下人家》、《山东汉子》、《天职》等。
优秀演员辈出
菏泽涌现出一批优秀戏曲演员。在漫长的戏曲演出实践中,培育造就出了一大批社会认可,深受群众喜爱的著名演员。早在三十年代,菏泽演员黄儒秀、王锡堂、刘德润等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同台演出,响遍豫东一带。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赵义庭以及张敬盟、章兰、朱巧云等,也都是从菏泽走出去的戏剧名家。在本地活动的戏曲团体中,也培育了大批有相当造诣的演员,如刘玉朋、刘君秋、刘桂荣、黄云芝、赵风来、张全臣、王桂芳、党福修、张玉霞、刘桂松、李京华、张文英、王凤云等等,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了培养戏曲新生力量,五十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菏泽戏曲学校、菏泽艺术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以及众多的戏曲培训班、民间戏校等,设置了柳子、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大平调、豫剧等专科。2003年,全市拥有地方戏剧院1个,县级专业剧团11个,各类业余演出团体达400余个,整体戏曲演出队伍规模大、数量多。改革开放以来,齐鲁音乐学院、菏泽戏曲学校、菏泽艺术学校等一大批戏曲专业院校纷纷建立,为菏泽戏曲事业的普及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近年来,舞台新秀又脱颖而出,何西良、刘翠芳、谷爱春等崭露头角;著名豫剧艺术家朱桂芹,1998年夺得了第十六届全国戏剧“梅花奖”,2002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演员”,2004年当选山东省戏剧协会副主席;青年演员刘翠芳夺得河南“香玉杯”戏剧大赛金奖。孙鸿雁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迷擂台赛中,荣获1999年度金奖擂主和2003年“梨园春”五年擂主争霸赛总擂主。这些灿烂的戏曲之星,在“戏曲之乡”这个百花园里争放异彩。

秦亚恒(2014-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