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玉米创造的温暖——煎饼

家乡区县: 山东省沂水县

煎饼卷大葱是电影《红日》中的片断,还深深地印在中老年人心中,沂蒙山煎饼也由此传誉中外。我家就在沂蒙山区,也就对手工煎饼情有独钟。

家乡人爱吃煎饼,就是现在以大米饭和馍头为主食的家乡人,对煎饼仍恋恋不舍。在农村,家家户户几乎每隔五七天就要烙一次煎饼“換換口”;在城镇,街头巷尾、菜市场,乃至每个小区大门口,都有卖小鏊煎饼的。所谓鏊子,是由生铁铸就,现在的小鏊子直径约一尺,状如铜锣,放在三孔的煤球炉上,烙煎饼的挖一勺面糊放在鏊子边上,用竹制的“刮片”逆时针把面糊慢慢向右赶动,待转了一周后,再挖一点面糊将中间空白处补齐,好煎饼圆如轮,薄如纸,酥脆可口。现在的城里人吃小鏊煎饼,大多磕上鸡蛋,摊匀,再根据各人口味不同,放上葱花、韭菜、芹菜、萝卜丝、小青菜、辣椒……上面再覆上一张煎饼,翻过来再炕一遍,卷成长方形,吃起来热腾腾,香喷喷,就上一碗浓稠稠的玉米粥或大米粥,就是一顿美美的早餐,为上班族的最爱。

那个年代谁家炊烟袅袅必定是那家的女主人在摊煎饼,嗅觉灵敏的还能闻出煎饼里加了花生米。要说吃的方式多了去了:煎饼卷大葱是最简单了,条件好的撒上芝麻盐再上抹猪油,卷上炸好的咸鱼算是上品了,极品就很是卷上蒜泥拌的狗肉!说着说着哈喇子要流出来了(高丽人嗜吃狗肉,没用煎饼卷着吃,那才真是白吃了狗肉!)。所食煎饼不受气温变化,信手拈来既可果腹。

现在机械取代了鏊子,电动煎饼机像织布一样成流水线了,成品是方形的,其产量也大的惊人,口感却远远逊于那种含有烟火燎烤味的煎饼。还好在所居城市一隅有位农村大嫂却卖手工煎饼,刚买到手就往嘴里送,一位过路说鸟语的美女:“哇,这人怎么吃纸呀”“我有这种病!”我也回敬了她一句。母亲吃过后就想认识一下那位卖煎饼的大嫂,是老母亲技痒难耐想用用她的鏊子,切磋一下摊煎饼的技术水平?还是重温一下乡间生活?介于母亲年事已高,就没引见。

煎饼粗粗的纤维,充饥后能刮下肠胃中多余的脂肪,我认为长期使用会减肥的,但星级饭店却没有煎饼的影子。不够档次就没人会拿煎饼去送礼,就是那些掌握公家钱的也不可能用公款去购买。这种平凡的食品也并不寂寞,因此常常出现在像我一样普通人的饭桌上。

家乡煎饼也有煎饼的悲怆。在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严重短缺,春天,家乡父老多以芋干和野菜充饥。对那些晾晒时遭雨而霉变的山芋干也舍不得丢掉,掺少许粮食,还要掺上树叶、草根、野菜,磨成糊子烙成煎饼吃,虽然味道苦涩,但可以填肚子,当然,吃坏肚子的也时有发生......

一方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生活习惯,煎饼,永远是家乡人的钟爱,并将制作的手艺一代接一代的将传承下去。

刘菲菲(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