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古城景观古迹(上)

家乡区县: 睢县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周龙岗龙山文化遗址
该文化遗址位于蓼堤镇南周龙岗村村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地势较四周为高,西南部为一坑塘,中部一条人工渠横贯东西。在坑塘及渠壁上均暴露文化层,厚约两米,上部为殷商文化,下部为龙山文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考古二队于1978年4月在此试发掘31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灰坑六处,残陶窑一座,采集到部分殷商遗物,在龙山文化层出土有陶器、石器、骨镞和蚌刀等。此外还采集到比龙山文化更早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陶片。该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乔寨龙山文化遗址
该遗址位于周堂镇西乔寨村南,西北距县城6公里,原为一高出周围地面数米的古代夯筑土台,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其土质与四周黄壤不同,为黑色壤土。其上原有庙宇,名“双塚寺”。1947年国民党睢县第六区(白庙区)区部在此建据点时挖出汉墓数座,出土大量汉代殉葬品,以五铢钱为最多,但全部流散。“文化大革命”期间再遭破坏,土台大部被铲平。从保留的断面看,地表以上土层含有东周至汉代陶片,地表以下主要为龙山文化层。地表上可采集到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方格纹、蓝纹和绳纹陶片及殷商瓦鬲碎片,显示该遗址延续时间跨度之大。在遗址北乔寨村村民家中,征集到大量陶罐、陶壶、铜镜、五铢钱等汉代陪葬品,空心汉墓砖尤多见。考古工作者先后于1977年、1978年两次到遗址现场调查,确认该遗址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犁岗古文化遗址
该文化遗址原为高3米的土阜,东西长120米,南北宽80米,位于平岗镇岗下坡村和犁岗村之间,一部分压在犁岗村下。村民在此处取土时发现汉代砖室墓和石棺墓,出土的陪葬品有陶壶、陶罐、陶仓、陶鼎、陶钫、铜镜、五铢钱等。遗址存留的文化层大部分为殷商文化层,有灰坑数处,随处可采集到瓦、鬲、罐等器物碎片,并发现鹿角铜锛一枚。遗址内涵丰富,对研究豫东地区殷商文化有一定价值。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驼岗遗址
该遗址位于城湖东北隅驼岗之上。现土丘高五米左右,据夯筑结构可以断定战国时期就有重要地面建筑,地面上可拣到大量东周时期的陶片,地下尚待发掘。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古迹 一、承匡故城
又名承匡城、匡城,匡或作“筐”,位于县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承匡历史甚古。《左传》有“(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叔仲、惠伯会晋郤缺于承匡”的记载。《战国策》记有“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一事,皆指此地。当西周时,承匡本为宋国西部边境要地。到战国时此地入于魏国。秦灭魏后,于此地设承匡县,后以此地“卑湿”,乃徙县于襄陵,而承匡城遂废弃。现城垣仍残存,逶迤数百米。城西南有一夯筑土台,高约十米,台下有土穴,深不可测,民间传为古时报警用的“狼烟洞”,可直通杞县圉镇。台上建关帝庙一座,其年代亦甚古老。据今存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关帝庙碑记》载:“溯厥创始,惜无所稽,惟悬钟上记有‘重修于万历八年’,想亦历世久远矣。”庙前原有古柏五株,民间谐称为“五百(柏)零一所庙”。庙宇及古柏毁于20世纪50年代。当地村民80年代于土台上重建了关帝庙。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恒山汉墓群
位于县城北5公里赵庄村与王庄村之间,原南北长500米,东西宽150米,地势高于四周,即旧志中所称之恒山。旧时文人所咏“睢州八景”,“恒山笼秀”是其一景。山上原建有恒山寺,今已不存。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于此耕作时,常发现汉墓,多为26×15×5cm绳纹砖砌墓,亦有空心砖砌墓,出土器物陶器为多,另有玉璧、玉带钩、铁剑、铁剪等。汉墓外,还发现上限年代不可确定的古文化层,采集到自龙山文化至东周时期的陶片,因而引起考古、文物部门的重视,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袁家山
又名“小蓬莱”,位于县城文化路中段路北,原为一约十米高土阜,明末睢州人致仕兵部尚书袁可立建为别墅,故州人称为“袁家山”。又因周围皆水,远望如海中仙山,故曰“小蓬莱”。袁氏晚年崇道,于山后最高处修吕祖(洞宾)庵,供奉吕喦(洞宾)木雕像。清代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及东西厢房,后有八仙亭,大殿后有深洞,供吕祖木雕。民国初年冯玉祥主豫时,倡扒庙毁神,吕祖木雕为袁氏后裔移去保护,后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自清代以来,袁家山经数次修整,为游览胜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圣寿寺塔
位于县城西南22公里后台乡阎庄村西北,始建于北宋,已历千余年。塔原为佛寺圣寿寺中建筑之一,寺废塔存已数百年。塔高22米,平面呈六角形,为九级密檐式砖塔,一至六层外壁嵌砌佛像砖,佛像造形各异,栩栩如生。第一级高三米许,檐下砌反迭涩砖层,翼角翘然,玲珑美观。塔内为六角形心室。1963年被公布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县文化部门曾加固维修。现塔身状况良好。
五、无忧寺塔
位于城南20公里处平岗镇周塔村东。相传为唐人所建,经鉴定为宋塔,始建于北宋初。为佛教无忧寺建筑之一。寺庙建筑宋以后即已不存,仅存此塔。塔原为八棱五级砖塔,民国初年被拆去两级,现存三级。每级有相对两门,无门各面饰菱形砖雕假窗和佛像砖,转角处为圆形擎檐柱,檐下有斗拱,用迭涩砖砌成,檐上为反迭涩砖层,翼角翘起。塔内有梯形塔心室,可盘旋登顶。此塔虽损坏严重,但其精湛建筑技术仍清晰可见,亟待加以保护以防再次受损。北宋建都汴京(今开封),襄邑地近京畿,其时佛、道两教皆盛,故境内多佛寺、道观。金元以后,时过境迁,寺庙荡然无存,而圣寿、无忧二塔为仅存之硕果。

六、汤文正公贤良祠

又名汤恭人旌烈祠,本二祠合一,通称汤家祠堂。在城内西大街中部路北,坐北向南。汤恭人赵氏系汤斌之母,明末李自成陷睢州,赵氏“骂贼”遇害。清顺治五年(1668年)奉敕建祠“旌烈”。雍正十一年(1733年),汤氏后人奉汤斌神位供于旌烈祠之后。乾隆二年(1737年),朝廷追谥汤斌“文正”,即奉旨于旌烈祠之左建“汤文正公贤良祠”。祠前的赵恭人节烈坊和祠内的赵恭人碑、汤斌碑196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均被打碎,今仅存祠内大殿六间。
七、宝墨亭
原在旧城(今城湖)西北隅乾明寺内。宋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二十一日,苏轼被贬官远流岭南(今广东),途中遇雨,信宿襄邑乾明寺,应当地人士之请,手书旧作《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后邑人刻二赋于石,建亭以覆之,亭名“宝墨”。金元后寺圮碑失亭废。二赋手迹宝墨流入清代皇宫。清末民初从皇宫流出,为民间所收藏。“文化大革命”后收藏者后人将墨宝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1985年睢县书法爱好者陈旭自该博物馆将墨宝拍照带回睢县,县文化部门在袁家山前重新刻石建亭,仍名宝墨亭。

八、文庙大成殿
又称黉学大成殿。位于县城建设路南。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黉学即原睢州儒学,大成殿为其主要建筑,用以奉祀儒家创始人孔子。民国后黉学逐渐圮毁,原址移作他用,现仅存大成殿,殿进深五间,面阔五间,前出后包,琉璃瓦盖顶,滚龙脊两端安放鸱吻,沿垂脊向下依次安放雉、鱼、海马。1981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由于年深日久,又缺乏维修资金,损坏日甚,亟待加以保护。
九、襄陵
一名襄台,一名望母台。传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陵墓。位于城湖湖心岛东北隅,原为一夯筑高台,版筑之迹,至今历历可见,明清两代及其以前即为睢州名胜,州人或于此登高远眺,或结伴游观,发思古之幽情,其情景多见于文人咏吟或游记。按清乾隆间睢州诗人王祖恢作《浮香阁轶闻绝句》五十首,以睢州掌故、古今人物、名胜古迹、地方特产为对象,其中第六首《咏襄台》诗云:“画阁疏帘一水中,拗榆飞荚雨兼风。野人不识珊瑚玦,霜落团团棘枣红。”诗下自注云:“州城万历后屡没于水,始南迁今治。襄台或传为宋襄公望母台,或以为襄公墓。耕人常于其地拾金珠诸宝器。岗上有老榆数株,经秋荚飞纷纷如翦乱楮,以其秋荚名拗榆。岗及台上生棘树,秋晚结实,殷红累累。”又清初睢州名士田兰芳作《驼岗记》一文,其中提及襄台处略同此诗之注,可见二三百年前襄陵景象。近年保护不当,失其原貌,尤为可惜。然土塚高耸,屹立水涯,四周佳木葱茏,芳草萋萋,莺歌燕舞,仍不失为一胜景。

十、濯锦池
旧志载:“濯锦池,盖邑之善织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又据明代睢州人刘淮所作《锦襄书院记》:“旧襄邑学宫后有濯锦池。”按睢州旧儒学在城西北隅,即今城湖西北。由此可知濯锦池遗址在今世纪公园西侧,仍为一池,水甚清澈,用以养鱼。亟应复其旧称。按两汉襄邑以织锦名闻天下,自古有“锦绣襄邑”之称,然年代久远,当年盛况已荡然无存。

 

小静静09(2015-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