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研究

家乡区县: 重庆万州区

重庆方言中特有的熟语 1、惯用语 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惯用语指称的大都是重庆最常见的人或物,有的甚至难以在普通话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这类惯用语常用三字格或四字格的形式来表现,相当一个词或词组。如:重庆人称没有根据的、不可信的话为“空了吹”;指说不专业的话为“开黄腔”;指缠着不放手为“扭倒费”;形容得理不饶人的情形为“幺不倒台”,等等。可以看出,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惯用语多是由一两个有特殊方言义的词组成的, 如“黄”、“费”、“幺台”等。这些词也成为了该惯用语的灵魂意义,一旦理解了这些词,就能领会该惯用语的意思了。 2、歇后语
汉语中歇后语大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因此带有很浓的口语色彩, 也最能反映当地的人文气息。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歇后语也不例外,它跟普通话中的歇后语大致相同,可以分为两种,即“谐音相关” “意义相关”。 (1).谐音相关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谐音一般多是方言音与普通话之间的谐音,如“瘸子进医院———治脚(自觉)”:重庆话属西南官话,平翘舌不分,于是“治”与“自”同音;而在重庆话中“脚”与“觉”也同音,所以“瘸子进医院”指的就是“自觉”。 (2).意义相关 重庆方言熟语中意义相关的歇后语很多,如“丰都城拉二胡———鬼扯”、“癞格宝(癞蛤蟆)吃豇豆———悬吊吊的”、“猫抓糍粑———脱不到爪爪”等。 3、俗语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俗语多是反映重庆人民生产生活的短句或韵语,结构简练,如“包包散,包包散,不要婆婆看。”这里的“婆婆”不是指普通话中“丈夫的母亲”,而是按照重庆人的习惯,指的是“奶奶”。重庆方言熟语中韵语的韵脚一般都押重庆方言音,如“老太 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等。 4、成语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成语并不多见, 但格式固定,熟识度高,如“正南齐北”指南北都周正,形容有规有矩,非常正式、严肃。“一四六九”是用概数表示“大量的”、“全部的”之义,这里跟古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重庆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对比
首先,重庆方言中某些名词的词义与普通话相同,但其构词语素却完全不同。
例如:相因(便宜),脑壳(头),摸包儿(扒手),红苕(甘薯),梯坎儿(台阶),包谷(玉米),撑花儿(伞),婆娘(老婆),老汉(爸爸|父亲),堂客(妻子),宝器(傻子),幺儿(儿子),孩子(鞋子),男|女娃儿(男|女孩),膝盖(客西头),Y货(次等货)瞎孔(胳肢窝),罗兜(屁股)等等。
其次,某些重庆方言中使用的动词与普通话的动词相同,但词义不同或使用范围有宽窄之分。有时方言中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普通话中好几个词的意思。
例如:“争”字在重庆方言里除了具有普通话的“争吵”之义外,还有“你还欠我几块钱”的意思,如“你还争我几块钱”。在重庆话里“巴”常作动词表示“粘贴”,但在普通话里“巴”字做动词就不能表示“粘贴”,最多只能表示“紧贴”、“黏结”等近似义。 装 牤(māng)(装傻),舌老(丢失了),摆龙门阵(聊天),告哈儿(试一下),杀鸽(结束)哈脊跟儿(挠痒),达扑爬(摔跤),痴过来(伸过来),空了吹(不可信)拎菜(夹菜)冒皮皮(说大话的人),等。
再次,一些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
例如:清早八晨 (形容很早)、背时(活该)、白兹八兹(无缘无故)、归愈(整理好了) 、不摆老(不得了了) 、葩(软) 、死皮赖股 (耍无赖)、刁助 (故意)、硬笞夺棒(说话生硬)、 短处处(形容很短)、 莽粗粗(形容很傻)、 黑区麻空(形容很黑)、估倒起(蹲下)、悄悄咪咪(悄悄)、对穿对郭、哈起一砣(形容人很傻) 撇脱(容易)。
指示代词:嫩个、朗个、勒个、高头:上面 、 颠颠儿:顶端、当门 语气助词:撒、球、斗是、要得、迈、哈、对头 。

qintongxue(2015-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